炼油污水回用技术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Fe/Cu双金属体系微电解法对炼油污水进行回用处理。先利用絮凝法对污水进行预处理,最后利用类Fenton氧化法进行深度处理,使出水CODcr、浊度、石油类、pH值和臭味等指标符合生活杂用水要求。
在絮凝预处理中,选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AC与不同类型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复配,40mg/L PAC与1mg/L阴离子型FA-200复配效果最好,CODcr、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5%和90%,利用该复配方案对10种不同水质的炼油污水进行处理,效果非常稳定。
在Fe/Cu微电解试验中,首先考查了pH值、反应时间、Fe/Cu体积比和原水浓度四因素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除CODcr和除油正交试验,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6,反应时间30min,Fe/Cu体积比5:1,原水CODcr 440mg/L。比较了Fe/Cu微电解、镀铜铁屑微电解和传统Fe/C微电解,发现三者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但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Fe/C微电解效果大大下降,而Fe/Cu微电解、镀铜铁屑微电解下降幅度不大。利用Fe/Cu微电解对九种不同水质的炼油污水进行处理,出水CODcr在180mg/L~200mg/L之间,含油量在7mg/L~8mg/L之间。将污水连续两次Fe/Cu微电解处理,出水CODcr和含油量分别降至100mg/L左右和5mg/L左右
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利用类Fenton氧化对微电解处理水进行深度处理,污染物去除彻底,出水CODcr和含油量分别降至50mg/L以下和0.5mg/L以下。
|
|
|
|
1 |
阎来洪,赵东风;粉煤灰吸附处理炼油污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应用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8年03期 |
2 |
张剑琛,李德豪,钟华文;炼油污水气浮处理装置的评价[J];茂名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3 |
陈英,陈东,王培凤;用傅立叶变换光谱测定炼油污水中的环烷酸[J];茂名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4 |
李德豪,李晓明;影响炼油污水处理效能的因素[J];茂名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5 |
钱伯章;双膜法处理炼油污水效果好[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4年02期 |
6 |
谌汉华;膜法A/O工艺处理炼油污水设计探讨[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4年04期 |
7 |
李志林,钟华文;炼油污水处理的多元方差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年04期 |
8 |
石晓云;过硫酸钾—微波消解法测定炼油污水中的总磷[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2年02期 |
9 |
程文红,徐传海,蒋翠珍;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在炼油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3年02期 |
10 |
;炼油污水中微量有机硫的测定[J];分析化学;1975年05期 |
11 |
吴馥萍;炼油污水氨氮生物降解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5年09期 |
12 |
秦英海;生物接触氧化塔在炼油污水回用中的应用[J];上海化工;1999年17期 |
13 |
刘德军,江惠云,兰术柏;炼油污水场生化能力探讨[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5年04期 |
14 |
林培喜,李德豪,周锡堂,陈少华;微波消解光度法快速测定炼油污水中COD_(Cr)[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年07期 |
15 |
邓星明;吴巨生;;藻菌生物膜净化炼油污水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0年02期 |
16 |
钟华文,沈豪祥,吴馥萍;新研制复合絮凝剂气浮絮凝处理炼油污水[J];茂名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7 |
乔福裕,陈军,房云阁;凝胶色谱法在测定炼油污水中石油类含量的应用[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8 |
周锡堂,林培喜,李德豪;无银催化微波消解快速测定炼油污水的化学需氧量[J];石油化工;2002年11期 |
19 |
施卫;生物制剂在SBR中的工业化试验[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3年04期 |
20 |
林培喜,周锡堂,李德豪,陈少华;无催化微波消解法快速测定炼油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J];应用化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