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硝基芳烃衍生物结构—毒性定量关系和致毒机理的理论研究

闫秀芬  
【摘要】: 硝基芳烃是一类重要的污染物,应用广泛且在环境中大量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对硝基芳烃的毒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毒性研究方法,已广泛用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毒性研究。目前,在建立硝基芳烃毒性QSAR模型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何获得分子描述符的问题,先前的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或采用半经验分子轨道计算获得,前者费时费力且误差较大,后者属于近似研究,结果欠准确。随着计算机和量子化学理论的飞速发展,考虑了电子相关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得以广泛应用,其计算结果较为精确,又比较节省机时,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将DFT方法应用于硝基芳烃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此外,文献研究表明,2,4,6-三硝基甲苯(TNT)及其代谢产物可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发生共价结合,且Hb加合物水平与动物的染毒剂量相关。其它硝基芳烃也有类似报道。但是至今亦未见有与此相关的动态理论计算工作报道。对硝基芳烃衍生物的致毒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围绕硝基芳烃衍生物的毒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研究,全部工作主要分为三章。 1.以硝基芳烃对黑呆头鱼的急性毒性研究为例,运用不同理论水平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包括半经验AM1和PM3方法,从头算HF/6-31G~*和DFT-B3LYP/6-311G~(**)方法等计算28种硝基芳烃化合物的分子几何和电子结构,获得它们的分子结构描述符,结合硝基芳烃对黑呆头鱼的急性毒性实验值,建立了相应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基于DFT-B3LYP方法计算所得QSAR模型稳定性和显著性明显优于AM1和PM3方法;相比于HF方法,B3LYP模型能对硝基芳烃的致毒机理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故就本例而言,B3LYP方法更适合于硝基芳烃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 2.运用DFT-B3LYP方法研究硝基芳烃的分子结构与其毒性之间的定量关系(QSAR),寻找影响其毒性大小的关键结构因素,对同系物的已有毒性进行阐明、对未知毒性进行预测,并为硝基芳烃的毒性降解处理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采用DFT-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下,对单(多)硝基苯、单(多)硝基甲苯、硝基苯胺、卤代硝基苯等多系列的硝基芳烃化合物进行分子几何全优化计算,获得相关量子化学参数作为分子描述符,结合硝基芳烃对梨形四膜虫、圆腹雅罗鱼和斜生栅列藻等不同物种的急性毒性实验数据,分类建立了毒性QSAR模型,讨论了硝基、氨基和卤素等取代基对化合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硝基是硝基芳烃衍生物的主要致毒基团,硝基数越多,化合物的毒性越大。单硝基取代芳烃和多硝基取代芳烃具有不同的致毒机理,前者为极性麻醉型毒性化合物,其毒性大小由疏水性和电子反应性共同决定,毒性作用主要为对细胞膜的穿透刺激作用;后者为反应性毒性化合物,其毒性大小主要由电子反应性决定,分子可能发生单电子还原或亲核取代等反应而致毒。苯环上的其它取代基视其电子特性不同对硝基芳烃的毒性影响也不同,给电子基团如氨基会削弱硝基芳烃的毒性;吸电子基团如卤素则会增强化合物的毒性。故采用合适的包覆剂将硝基包覆或用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应该是治理硝基芳烃类化合物污染的有效途径。文中给出的稳健QSAR模型可用于相应化合物对不同物种急性毒性的预测。 3.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以乙硫醇(C_2H_5SH)作为含还原性巯基的生物蛋白大分子(R-SH)的简单模型物,对TNT及其代谢产物、硝基苯和二硝基苯以及卤代硝基芳烃等不同类型的硝基芳烃的还原代谢中间体亚硝基芳烃与乙硫醇的反应,进行了量子化学动态计算,寻找反应过渡态,求得反应活化能,从理论上探讨了硝基芳烃的致毒机理。 以DFT-B3LYP/6-31G~*方法全优化计算了TNT、2-氨基-4,6-二硝基甲苯和4-氨基-2,6-二硝基甲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还原中间体亚硝基芳烃及其与乙硫醇反应各驻点的结构,求得质子化亚硝基芳烃中亚硝基氮与巯基硫间距离分别为2.005(?)、1.935(?)和1.955(?)时的反应过渡态(TS1,TS2和TS3)以及相应的活化能15.443 kJ/mol、36.286kJ/mol和45.994 kJ/mol。表明硝基数越多,反应越易进行;氨基具致钝作用;当亚硝基处于甲基邻位时,因受到位阻作用,故反应活化能增高。 以类似方法和步骤计算研究了硝基苯、1,3-二硝基苯和1,4-二硝基苯的亚硝基化合物与乙硫醇的反应机理,获得类似结果和结论。求得氮-硫原子间距分别等于1.966(?)、2.045(?)和2.054(?)的三个反应过渡态和相应的活化能35.707kJ/mol、17.783kJ/mol和12.702kJ/mol。表明反应速度受硝基数目和位置的影响:硝基数越多反应活化能越小;对二硝基苯快于间二硝基苯。三个反应活化能的大小顺序与硝基芳烃毒性大小排序恰好相反,预示硝基芳烃与生物蛋白大分子中还原性巯基间的反应可能是其致毒的关键步骤。这与第二部分QSAR研究结果相吻合。 最后,以类似方法和步骤对卤代硝基芳烃的致毒机理进行了计算研究。求得4-氟硝基苯、4-氯硝基苯和4-溴硝基苯的亚硝基代谢产物与乙硫醇的反应过渡态和相应的活化能。过渡态的氮-硫原子间距分别为1.940(?)、1.947(?)和1.941(?),活化能依次为43.397kJ/mol、41.529kJ/mol和44.332kJ/mol。不同卤素在同一位置取代对反应速度几无影响,表明卤代硝基芳烃至少应存在两种致毒反应:一是其被还原代谢前,与卤素相连的苯环碳原子先受到亲核试剂进攻,使卤素原子被取代;二是其亚硝基代谢中间体与含巯基的蛋白质大分子发生了共价加合,形成了加合物。 总之,本文用第一性原理DFT-B3LYP方法,对硝基芳烃的分子结构与毒性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找到影响硝基芳烃毒性的关键因素,给出了较好的毒性预测模型(QSAR),并提出了硝基芳烃污染物毒性降解的初步建议。首次对硝基芳烃的致毒机理进行了动态理论计算,建议了硝基芳烃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作用的简单模型和致毒的具体过程,找到关键基元反应的过渡态和活化能,探讨了取代基效应和位阻效应。如上关于硝基芳烃衍生物结构-毒性定量关系和致毒机理的理论研究,为理论化学、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的交叉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示例和结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和相应规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彬;颜天;陈桃英;周名江;;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非PSP产毒株)毒理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8年04期
2 ;12吨/年硫铵法乙酰甲胺磷中试技术鉴定 乙酰甲胺磷毒性研究总结会在菱湖召开[J];浙江化工;1980年01期
3 樊志萍;海藻糖食用的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药品;2005年07期
4 张亚旦;徐亚同;朱文杰;;应用发光细菌法检测三种燃油毒性的研究[J];上海化工;2008年05期
5 陈南南;;造纸废水的毒性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8年06期
6 阮勇;;纺织用五氯酚的毒性研究进展及其绿色壁垒对策[J];山东纺织科技;2009年01期
7 任盛;程红兵;陈艳丽;谢红;赵良启;;Rhizobium sp.N613胞外多糖流变性及毒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5期
8 张华峰;;黄酮类化合物人体代谢与毒性研究的一些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03期
9 王胜;陈礼仪;刘科宇;谢永祥;;KL植物胶钻井液的环保特性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05期
10 曾雪;王旭;周材权;李明;杨艳;都红圩;王山丹;;废旧电池液对多刺裸腹溞种群的毒性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1 王亮;杨景峰;王亚臣;乔新国;包桂英;;甲拌磷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2 徐进,徐立红;环境铅污染及其毒性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3期
13 施时迪;邵晨;;二种除草剂对虎纹蛙蝌蚪的毒性研究[J];科技通报;2006年02期
14 刘丽;梅虎;皮喜田;龙瑞才;李建;李志良;;原子类型电拓扑指数在脂肪醇类化合物毒性预测研究中的应用[J];化学学报;2008年16期
15 杨竟;雷磊;刘欣;;杀菌剂三唑酮毒性及内分泌干扰作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0年04期
16 李霖;姚云珍;刘俊;邱同和;韩圆月;丁家桐;;三氟氯氰菊酯对草履虫的毒性作用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年04期
17 朱延韦,蒋宪瑶,覃国芳;新除草剂——草甘膦的毒性研究[J];环境科学;1984年02期
18 成海红,黎树荣,印桂华;浏阳霉素毒性研究[J];农药;1989年05期
19 殷明;;新型食品包装用聚氨酯胶粘剂毒性研究[J];聚氨酯工业;1993年02期
20 殷明;;新型食品包装用聚氨酯粘合剂毒性研究[J];粘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祖越;吴建辉;朱焰;;甾体5α-还原酶抑制剂生殖毒性研究——依立雄胺对大鼠、犬和人精子活力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雷晴;万屏;;昆明山海棠毒性研究进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陈建国;王茵;来伟旗;梅松;龚幼菊;;竹叶黄酮的毒性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次营养资源与保健食品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4 王宏;沈英娃;卢玲;朱红梅;陈宏;修瑞琴;许永香;高世荣;;典型有害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邬惠琼;罗运达;柴莲花;;人工蛇胆的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宋乃宁;李蕾;李海山;艾文超;谢文平;陈会明;;全氟辛酸(PFOA)28天重复剂量经口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建华;李勤凡;谭远友;洪子鹂;郭庆宏;高巨星;张志恒;;西藏冰川棘豆的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第6期2007年12月目次[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8年
9 翁庙成;刘方;王利珍;;建筑火灾烟气毒性分析[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萍;江善祥;;硫代甜菜碱的一般毒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秀芬;硝基芳烃衍生物结构—毒性定量关系和致毒机理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陈柯;吡虫啉对小鼠神经细胞的毒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尹连荣;靶向毒素DT_(389)-hbFGF的克隆表达及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毒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4 宋远志;量子化学与电化学在环境酚类化合物的检测与毒性研究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07年
5 吕英军;聚肌胞体内外抗病毒活性、毒性研究及其微囊的制备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青秀;大黄及其主要成份的毒性毒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李卫华;1-溴丙烷健康危险度评价[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华丽;纳米硒的生物利用和毒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么春艳;胡椒科植物大叶蒟镇痛、抗抑郁、抗焦虑和毒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霍艳;HSP65-MUC1肿瘤疫苗、HIV DNA疫苗和HIV重组痘病毒疫苗的临床前毒理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卿;缉毒犬训练用冰毒替代物的开发、训练效果及对犬毒性的评估[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彭海涛;检测硝基芳烃用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3 李玉萍;马钱子散的配伍减毒增效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刘晶;新型化学合成含硒有机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小鼠的毒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冬;多氯联苯(PCBs)的环境生态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何文;异恶草酮的水环境毒理学及其水解动力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7 周炳;马拉硫磷等手性农药的神经及发育毒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8 李慧慧;基于电子授受作用的硝基芳烃检测用薄膜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制备和传感性能[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梁晓东;马钱子配伍生地黄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张彬;亚历山大藻(非PSP产毒株)毒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吴薇;我国着手中药毒性研究的启示[N];杭州日报;2006年
2 陶春祥;黄药子的药理及毒性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暨南大学医学院 赵国平钱三旗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解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白毅;药物毒理研究应贯穿新药研发全程[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翁海湧 颜海斌;V_E在心血管疾病中是否有确切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翁海涌 颜海斌;VE疗效受质疑[N];医药经济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白毅;药品改剂型研究应缜密进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杨秀伟;推开中药研究的另一扇窗[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孟琳升;重提“雾伤于上”[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梁爱华 叶祖光;正视千里光属中草药毒性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