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巫淼鑫  
【摘要】: 本文建立了一批适合于生物柴油指标测定的分析方法;确定了碱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条件;初步考察了我国7种常见食用植物油及其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以及与生物柴油中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关系;通过添加猪油于菜籽油后再合成生物柴油以及直接添加棕榈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于菜籽油生物柴油中,研究了饱和脂肪酸甲酯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研究了5种降凝剂以及共存物(如脂肪酸甘油酯、甲醇和水)对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以及黏度的影响;测定了与我国0号、-20号柴油以及乙醇调和后,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和黏度;考察了降凝剂对调和油(20%菜籽油生物柴油与80%0号或-20号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和黏度的影响。初步比较了放置前后添加共存物、柴油和降凝剂的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和黏度的变化。另外,初步考察了冬季化法对我国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将为生物柴油的原料选择、制备、低温流动性能改进以及储存、使用和运输等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 1.分析方法的建立 以国家和部颁标准为基础建立了一些适合于生物柴油的分析方法如凝点、倾点、冷滤点、黏度、皂化值、酸值、碘值、磷含量、色度、灰分和比重等。另外,建立了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测定生物柴油中总甘油和游离甘油含量以及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甲酯分布的新方法。 2.生物柴油制备条件的选择 通过测定生物柴油中总甘油含量,选择了以植物油和甲醇为原料,以KOH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条件;将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选择在6:1、50℃和1 h,催化剂用量为植物油的1.2%左右。与通过分析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和甘油酯含量所得的制备条件基本一致,但本文所用的仪器较简单。 3.食用植物油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 以我国食用植物油为原料,制备了7种植物油生物柴油。当植物油制成相应的生物柴油后凝点和倾点显著升高,冷滤点降低,生物柴油40℃时的运动黏度比其原料植物油降低了85%以上。从凝点看,菜籽油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最好,能满足我国-10号柴油的要求;然后依次为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大豆油和棉籽油生物柴油,与我国0号柴油类似;花生油生物柴油的最差。纯植物油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主要与生物柴油中的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和分布有关。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越高和饱和脂肪酸甲酯中的长链脂肪酸甲酯含量越多,该生物柴油的低温性能越差。 4.生物柴油中共存物和饱和脂肪酸甲酯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 当添加的共存物甲醇、水分和甘油酯较少时,对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和黏度影响不大,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同时析出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起关键作用。但添加的甲醇和相应植物油较多时,将对生物柴油的黏度产生影响。 在菜籽油与猪油混合脂肪酸甲酯体系中,随猪油添加量增加,冷滤点随体系中总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增加呈S型曲线增加,凝点和倾点先增加较快后渐趋缓,其黏度有所改善。在研究范围内,能用一定关系式较好拟合。 在菜籽油生物柴油中,随棕榈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添加量增加,凝点、倾点和冷滤点逐渐升高,倾点与冷滤点逐渐靠近,但凝点和倾点增加变缓,硬脂酸甲酯比棕榈酸甲酯对低温流动性能影响更大。黏度随棕榈酸甲酯增加略有下降,基本不随硬脂酸甲酯含量而变。 5.与柴油和乙醇调和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 0号柴油能有效地降低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的黏度,但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影响不大;能使菜籽油生物柴油的凝点和倾点升高,基本不影响其冷滤点。-20号柴油能显著降低两种生物柴油的凝点、倾点、冷滤点和黏度。因此与低温流动性能较好的柴油调和是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有效途径。另外,乙醇也能有效的改善两种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和黏度。 6.降凝剂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 聚乙烯基酯类降凝剂1能改善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但幅度不大。聚乙烯基酯类降凝剂2和α_-烯烃共聚物降凝剂3能显著降低大豆油生物柴油的凝点和倾点,但对冷滤点无改善作用;能显著降低菜籽油生物柴油的冷滤点,能小幅改善其凝点和倾点。乙丙共聚物类降凝剂4和5对两种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无影响。被考察的5种降凝剂都会增加生物柴油的黏度。 降凝剂1和降凝剂2能显著改善调和油1(20%菜籽油生物柴油+80%0号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降凝剂3对调和油1的冷滤点基本无影响,能小幅降低其凝点和倾点。降凝剂4和5对此调和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几乎无影响。5种降凝剂能使调和油的黏度小幅上升。 降凝剂1能较好的降低调和油2(20%菜籽油生物柴油+80%-20号柴油)的倾点和凝点,但对其冷滤点基本无影响。降凝剂2和3对此调和油冷滤点、倾点和凝点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降凝剂4对此调和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几乎没有影响。加入这4种降凝剂,都使调和油的黏度有所上升。 7.储存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 对于添加共存物、柴油和降凝剂的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放置后其黏度和酸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黏度增加是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中双键发生聚合所致。另外,随生物柴油黏度增加,冷滤点有所上升。对于添加共存物和柴油样品,凝点和倾点变化不大。对于有些添加降凝剂的生物柴油,放置时间对其低温流动性能有较大影响。对于添加柴油的生物柴油,添加的柴油越多,放置后其黏度增加越少。即与柴油调和不但可以改善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和黏度,而且放置时间对其影响也减少。 在250h加热时间内,在60℃和80℃下,加热对大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及其与80%柴油调和油的凝点、倾点和冷滤点基本没有影响,只是黏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加热温度越高,黏度的增幅越大。 8.冬季化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 直接冬季化处理对纯大豆油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和黏度的改善不大;但对添加0.3%降凝剂2后再冬季化处理,能较好的改善大豆生物柴油的冷滤点。直接冬季化法能有效地降低菜籽油生物柴油的冷滤点。但操作比较复杂,时间长,得率不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巫淼鑫;邬国英;王达;杨娟;王俊德;;改善菜籽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年05期
2 吕涯;李骏;欧阳福生;;生物柴油调合对其低温流动性能的改善[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巫淼鑫;邬国英;宣慧;王达;钟昌真;王俊德;;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影响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张新民;方静;毕良武;;GC-MS法分析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成分的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8年06期
5 王蓉辉;曹祖宾;王亮;李丹东;杨培志;;葵花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J];广州化工;2006年01期
6 玄伟东;张天顺;张汝坤;;桐油制取生物柴油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年11期
7 孙玉秋;陈波水;方建华;王九;;菜籽油及其生物柴油低温流动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9年01期
8 胡健华;沈会平;;环氧脂肪酸甲酯增塑剂的研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李长秀;杨海鹰;王丽琴;田松柏;;气相色谱法在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研究中的应用[J];色谱;2006年05期
10 曾红舟;蒋惠亮;郭宏珍;;强碱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J];大豆科学;2007年04期
11 陈水根;蒋剑春;聂小安;;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年06期
12 李泓;沈本贤;卡巴罗;;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8年09期
13 陈旭堂;于筛成;朱志华;;马来酸酐/α-烯烃二元共聚物及其酯化物对生物柴油降凝效果的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9年03期
14 杨蒸;胡见波;杜泽学;;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5年07期
15 方芳;李丽锋;;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J];粮油加工;2007年01期
16 陈秀;袁银南;孙平;梅德清;崔勇;;脂肪酸甲酯结构对生物柴油十六烷值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7年06期
17 陈正中;;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年01期
18 周大云;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匡猛;冯新爱;;溶剂残留量超标棉子油的品质分析与利用[J];中国棉花;2011年07期
19 孔永平;郑冀鲁;;利用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04期
20 单保明;夏力;贾小平;项曙光;;利用大豆酸化油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梅;包鹏;杨恩芳;;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定性定量分析[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唐冰;郭东辉;李从发;;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A];2005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焕章;;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4 彭朴;张晓昕;孟祥堃;宗保宁;;微藻费托燃油路线的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孙玉秋;陈波水;方建华;王九;;烯烃-醋酸乙烯酯混合共聚物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A];中国石化协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全体成员大会暨全国第十五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治林;;生物柴油的生产及应用[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7 吴江;陈波水;方建华;王九;;生物柴油的润滑性及机理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8 程奇;吕蓓;沈桂芳;;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意义及其开发价值[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9 柯中炉;奚立民;楼建华;杨亦文;任其龙;;棕榈油脱臭馏出物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10 马忠;李川;施云海;;多金属催化剂用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淼鑫;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万涛;制备生物柴油的非均相碱催化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孙树祯;玉米油基无甘油副产的生物柴油的制备及燃烧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丽平;基于非均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朱磊;生物柴油发动机燃烧控制与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福建;固体酸碱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郭萍梅;生物柴油磁性纳米固体碱催化剂的构建及作用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雷洪;低品质米糠原位制备脂肪酸甲/乙酯研究及其综合利用设计[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琴;酶法制备生物柴油新工艺及其高值化技术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郭峰;新型固体酸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柴油合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东美;糖基固体酸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辛红玲;乌桕梓油制备生物柴油及高值化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黄登峰;重组米黑根毛霉脂肪酶全细胞催化生物柴油的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薛刚;女贞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娜林高娃;生物柴油合成新工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王友东;固定化重组脂肪酶催化木本植物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张寿鑫;黄连木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8 冯兵;光皮树籽生物柴油的酶促合成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瑞贞;竹废料微波辅助裂解制备生物柴油抗氧化剂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相;固定化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工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琴;严控油菜转化生物柴油项目[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张浩;原油上涨助推豆油牛市向纵深发展[N];期货日报;2007年
3 张琳;西农大植物油和餐饮废油转化取得进展[N];陕西科技报;2006年
4 一文;从植物油中得到灵感[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超;荷兰银行称未来5年全球植物油消费将增长27%[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嘉吉投资公司油脂部 周学军;全球生物柴油发展迅猛[N];期货日报;2007年
7 庞晓华;巴西投产新型生物柴油[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罗尼;生物柴油已批量投放巴西市场[N];中国贸易报;2005年
9 钟琪;威立雅首个生物柴油项目将落户法国[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董映璧;生物柴油:清洁的可再生能源[N];科技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