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
【摘要】:
焦化废水COD高、毒性大、可生化性差,是一种成分极其复杂的难处理废水。目前,焦化废水处理工艺主要有A/O、A~2/O、A~2/O~2、SBR、MBR等。但这些方法COD、氨氮处理效果不稳定,出水色度高,工艺复杂、成本高,不能满足处理与回用要求。课题研究了基于催化微电解、固定化活性污泥及固定化白腐菌技术的处理工艺,并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
根据焦化废水的特点,开发了HD TMAB改性沸石强化Fe-Cu催化微电解预处理方法,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Fe:Cu:沸石质量比为5:1.25:0.5,pH为4.0,HRT为45min,曝气量为15 L/(L废水min)(以下用L/(L min)表示)。该法氮杂环化合物去除率达68.5%,硫杂环化合物可被完全去除。预处理对后继生化处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微电解法适用pH范围窄、易板结问题。
为实现焦化废水同时脱氮除碳,分别在SBR和UASB反应器中选育了适应于焦化废水的高效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活性污泥。探索了基于PVA-SA包埋技术的好氧、厌氧活性污泥联合固定化体系:PVA 10%,SA2%,CaC03投加量0.5%,Si02投加量2%,活性炭投加量2%,污泥包埋量1:1(W/W),饱和H3B03+2%CaCl2作为交联剂,交联时间4h,采用1 mol/L KH_2PO_4硬化1 h。固定化活性污泥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佳条件:适宜的pH为7.5~8.5,HRT为21~27 h,曝气量为7.5~10.0 L/(h L),液固比为4:1~6:1。GC/MS分析表明,该法可将焦化废水中主要有机物均降解到未检出水平。固定化活性污泥为多孔结构,机械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达2年以上。解决了焦化废水中氨氮、酚、硫氰酸盐、氰化物等有毒物质的抑制问题。固定化活性污泥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方程为S=(2426+32.30113t)/(1+0.61873t),固定化活性污泥SND脱氮动力学方程为
固定化白腐菌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具有独特的降解优势。以焦炭为填料,采用白腐菌BAF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pH为5.5~6.5,温度为30~40℃,HRT为24 h。该法COD去除率稳定在60~70%,酚的去除率稳定在95~98%,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采用PVA+SA谎酸铵+氯化钙法固定化白腐菌,生物量高,孔隙率高,传质效果好,性能稳定,易于活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适宜的pH为5.0~6.5,温度为30~40℃,HRT为18~24h。出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通过比较研究确定了焦化废水回用工艺。催化微电解-固定化活性污泥-固定白腐菌MBR-RO工艺出水COD和氨氮浓度分别为28 mg/L和0.12 mg/L,挥发酚已降至未检出水平(0.002 mg/L),可回用于循环冷却水、锅炉水、城市杂用水等。
现场中试结果表明:催化微电解-固定化活性污泥工艺出水COD在100~150mg/L,酚<0.5 mg/L,氨氮<5 mg/L,分别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和一级标准。催化微电解-UASB-固定化活性污泥中试工艺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新开发的工艺耐硫化物、氨氮和酚冲击负荷,无需进行混合液回流、污泥回流,流程短,占地少,剩余污泥少,运行成本比现行A~2/O工艺低。
|
|
|
|
1 |
赵亚乾,杨镭,李康敏,黄晓晖
,方志健;海藻酸钠包埋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的固定化技术[J];上海环境科学;1997年09期 |
2 |
李探微,韦苏,SillkeBen,AngenikaBan;气提式循环反应器生物膜与游离活性污泥的对比试验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3期 |
3 |
江树志;关于影响活性污泥沉降因素及设计沉淀池应注意问题的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4 |
陈吉庆;SBR法废水生化处理简介[J];中国氯碱;1999年03期 |
5 |
许宏良;;废水活性污泥生物处理中的丝状细菌[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8期 |
6 |
卓琳;傅敏;陈盛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污泥中金属元素含量[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8年01期 |
7 |
黎秋华;李平;陈忠正;吴锦华;梁世中;;活性污泥高质量总RNA提取的一种有效方法[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8 |
余宗学;严学亿;安立超;;耐盐微生物的培养与高含盐废水处理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12期 |
9 |
王发珍;李天增;;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J];建设科技;2009年07期 |
10 |
冯晓静;;臭氧处理制浆造纸废水[J];中华纸业;2009年18期 |
11 |
饶清华;林秀珠;邱宇;蔡如钰;;活性污泥对Pb~(2+)的生物吸附特征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9年06期 |
12 |
沈国;李茵;;废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总DNA的提取[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
13 |
王美莲;田家宇;潘志辉;李圭白;;活性污泥中的水分测定及其脱水性能[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4 |
;臭氧处理制浆造纸废水[J];福建纸业信息;2009年23期 |
15 |
;炼油污水处理介绍[J];辽宁化工;1975年06期 |
16 |
齐金声;;肉类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活性污泥吸附再生法浅层曝气简介[J];冷藏技术;1981年04期 |
17 |
朱名钫;;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测定在生化处理试验中的应用[J];化工环保;1983年02期 |
18 |
邓家齐,顾曼如,涂炎香;葛化有机磷农药废水生化处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4年09期 |
19 |
孙福德;满春生;;两段活性污泥再曝气法处理含酚废水过程动力学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20 |
吴献花,吴龙江;废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微生物动力学及其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向[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