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噪声特性的电子倍增CCD最佳工作模式研究

张闻文  
【摘要】: 从微光成像系统的特点可知,微光图像与一般的可见光图像不同,它是经过多次光电转换和电子倍增而形成的。由于输入照度低和背景差,系统所获取的光学信息十分微弱,使得输出图像画面上叠加有明显的随机闪烁噪声。照度越低,噪声表现越严重。另外,相对于高照度时的图像,低照度下的微光图像对比度与亮度同时下降,因而所获取的视频信息具有很低的信噪比,由此产生的输出图像没有足够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不利于观察识别。因此,噪声是制约微光成像系统极限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系统的成像质量,使其工作在最佳状态,有必要对其噪声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提高信噪比,提升视觉效果,增加作用距离,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电子倍增CCD作为新型的微光成像器件,其低噪声、高灵敏度、高动态范围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微光成像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研究电子倍增CCD的噪声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成像过程中的噪声规律,从而找到降低图像噪声,提高成像质量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有效方法,进一步改善电子倍增CCD成像系统的性能,使其工作在最佳模式。 本文从电子倍增CCD的工作原理出发,详细讨论了电子倍增CCD各种噪声成分的产生机理,包括光子散粒噪声、暗电流噪声、时钟感生电荷噪声和读出噪声,分析了电子倍增CCD特有的噪声参数——噪声因子,并给出了其极限理论值,从而定量描述了电子倍增CCD倍增寄存器的输入输出特性以及在信号倍增过程中引入的额外噪声,建立了电子倍增CCD的总噪声数学模型,为深入研究电子倍增CCD的噪声特性打下了基础。 所有成像器件都有其对应的工作模式,根据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应选取合适的工作模式使器件工作在最佳状态。本文基于电子倍增CCD的噪声特性,深入研究了暗电流和时钟感生电荷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表现,以暗电流噪声和时钟感生电荷噪声的总和作为选择器件工作模式的依据,结合具体的器件参数分别模拟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电子倍增CCD的噪声特性,最终以积分时间为临界条件确定了电子倍增CCD的工作模式。该方法为电子倍增CCD工作模式的选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电子倍增CCD的工作状态并设计高性能的器件。 在电子倍增CCD中,信号电荷获得增强的同时暗电流也被放大了,因此控制暗电流水平对电子倍增CCD来说非常重要。本文运用Shockly-Read-Hall理论解释了非反转模式下电子倍增CCD表面暗电流的产生过程,定量描述了表面暗电流的恢复特征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周期反转模式的概念,通过时钟调制使电子倍增CCD周期性地工作在反转和非反转模式,动态地抑制了电子倍增CCD的表面暗电流,进一步提高了电子倍增CCD成像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和信噪比,使电子倍增CCD工作在最佳模式。该模式还简化了电子倍增CCD的制造工艺,降低了加工难度,对提高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和信噪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噪比是表征电子倍增CCD极限探测特性的重要参数。本文根据线性系统信噪比理论分析了电子倍增CCD的极限探测性能,建立了不开增益和增益为无穷大时电子倍增CCD的信噪比极限理论模型,并对电子倍增CCD的信噪比模型进行了简化,根据积分时间的长短分为不同的噪声主导区域,讨论了像素合并模式对电子倍增CCD信噪比特性的影响,比较了ICCD与电子倍增CCD的信噪比特性,评价了两种微光成像系统的极限探测性能,更好地指导这两种微光成像系统的实际应用。 针对科学应用的需要,本文对电子倍增CCD成像系统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将针对普通CCD的光子-噪声传递技术加以改进,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电子倍增CCD成像系统特有的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实验平台完成了电子倍增CCD成像系统性能参数的测试,包括转换增益、满阱、倍增增益、读出噪声、暗电流噪声、时钟感生电荷噪声和噪声因子等。实验结果与实际指标一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电子倍增CCD各类噪声成分的分离测量,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噪声分离测量的难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万振凯,范玉强;面阵CCD在医学X光片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J];山东电子;1999年01期
2 王贵甫,陈桂林,陈雨良;线阵CCD光积分时间的外部信号新型控制技术及其应用[J];半导体技术;2000年06期
3 车双良,汶德胜;亚象元动态成象系统空间分辨率研究[J];光子学报;2001年11期
4 李郁;关于数码相机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张伟,汪岳峰,雷鸣;像增强器三维噪声测试技术[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由晓龙,全厚德;一种基于MATLAB的摄象机标定方法的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4年02期
7 谷东兵;CCD驱动信号的几种产生方法[J];传感器技术;1992年06期
8 陈严;一种CCD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今日电子;1996年11期
9 蒋本和,陈文毅,胡文斐,胡庆荣;用激光准直及CCD检测的小角度测量系统[J];激光与红外;1998年04期
10 钟海荣,陆启生,文铁峰,刘泽金,许晓军;激光辐射CCD的破坏机理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8年04期
11 范延滨,于正河,徐文敏,王正彦,王喜山;线阵CCD在干涉条纹检测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9年03期
12 黄战华,蔡怀宇,李贺桥;位移振动过程的高速测量技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0年03期
13 胡林亭,卢显葵,金俊坤,韩福利;CCD测量激光光斑方法研究[J];激光技术;2001年02期
14 周家颖,赵映辉,苏义民;CCD测量系统的室内试验[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5 董怡,王斧,程守澄,徐春梅;面阵CCD非线性响应的测量[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6 刘振安,颜廷荣,张蕊;静态背景中的动态图像识别[J];微机发展;2001年01期
17 徐造林;线阵CCD与单片机的一种接口[J];自动化与仪表;2001年04期
18 李平,张坤,汪朝敏;CCD多晶硅栅条刻蚀的质量控制[J];半导体光电;2002年03期
19 黄宜军,曾宪林;自动测量杨氏弹性模量的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2年04期
20 赵焕东,李志能,沈会良;小波消噪在三维测量轮廓术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守才;;电子倍增CCD驱动电路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王杨;邵晓鹏;许宏涛;;CCD芯片量子效率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崔苇苇;陈勇;徐玉朋;李炜;韩大炜;王于仨;王娟;霍嘉;杨彦佶;刘晓艳;李承奎;陈田祥;胡渭;李茂顺;陆波;张艺;朱玥;李证伟;;CCD47-10探测器读出系统[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范纪红;袁良;侯西旗;秦艳;;近红外CCD相机性能参数测试技术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彩荣;刘缠牢;;基于CCD传感的激光粒度测试技术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李国宁;刘妍妍;金龙旭;任建岳;;用于视频跟踪的帧转移型面阵CCD成像系统的研究[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吕玉冰;刘冰;李作金;邵振;;增强蓝光响应的576×96 TDI可见光CCD研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贾福娟;吴雁林;黄颖;曹东晶;;环境减灾卫星A、B星CCD相机的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严博;刘缠牢;;基于CCD的激光粒度仪设计技术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中平;张权;朱玲;张增明;孙腊珍;;CCD成像辅助的激光散斑实验教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闻文;基于噪声特性的电子倍增CCD最佳工作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何伟基;电子倍增CCD的倍增机制及其在光子计数成像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3 周蓓蓓;电子倍增CCD的工作模式及其光子计数成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4 余达;面阵CCD高速成像电路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张震;可见光CCD的激光致眩现象与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周颖慧;基于CCD图像传感原理的温度监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张宇;宽视场大面阵CCD相机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8 于奇;CCD高清图像处理模拟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玉欣;基于面阵CCD的速高比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张德新;面阵航侦CCD相机系统设计及其图像拼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凯迪;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温度场测量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辛克廷;基于CCD的双金属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李文俊;高速CCD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江育民;线阵CCD细分方法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5 崔成勇;基于彩色CCD的摩擦焊温度场测量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6 石军彦;基于线阵CCD钢板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李哲;高速CCD信号采集与局域网传输的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传辉;护坡植被根系监测分析仪CCD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9 邹九贵;高精度CCD二维自准直仪研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10 吕伟男;基于CCD的多路外同步摄像系统的研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敬 吴挺;CCD开启数码视讯传奇[N];计算机世界;2009年
2 记者 张平阳;CCD相机为月球“画像”[N];西安日报;2010年
3 诗文;CCD CMOS两强之争风雨欲来[N];电子资讯时报;2002年
4 记者 张杨;光机所CCD遥感相机荣获国防科技一等奖[N];西安日报;2011年
5 王雯;张力传感器CCD在新型粗纱机上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6 金池;CMOS抢攻高低端市场CCD地位受挑战[N];电子资讯时报;2002年
7 苏月琼;数码相机 平民化不是梦[N];中国电子报;2001年
8 吴挺;富士的新武器——SuperCCD EXR[N];计算机世界;2008年
9 ;CID COD CCD CFD CBD CLD仅是概念吗?[N];中国建设报;2001年
10 余海若;信息时代的电子眼[N];大众科技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