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徐超  
【摘要】: 石墨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碳质材料,至2004年发现以来,已在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纳米结构以及优异的性能,基于石墨烯的材料已在电子学、光学、磁学、生物医学、催化、传感器、储能等诸多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能。本论文中,将主要以化学修饰后的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为前驱体,制备了基于石墨烯的衍生物及复合物材料,并对部分产物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也对石墨烯材料在粒子合成过程中的特殊功能进行了考察。主要内容如下: 1.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改性。利用含有两个异氰酸酯基团的甲苯2,4-二异氰酸酯作为桥联剂将具有双亲功能的高分子接枝到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从而获得了具双亲功能的氧化石墨烯。改性后的石墨烯能够同时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稳定地分散。 2.石墨烯的制备。以还原性较弱的乙醇和乙二醇为还原剂,分别利用醇热法和多元醇还原法,实现了对氧化石墨烯的选择性还原。经过乙醇和乙二醇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只有环氧基功能团可以被还原,而对羟基和羧基的还原效果则比较差。由于只是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石墨化程度比水合肼还原的要低,因而醇还原后的石墨烯所具有的导电率介于氧化石墨烯和深度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之间。 3.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粒子复合物 (1)在有机溶剂正己醇中,通过硝酸钴盐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原位分解成核形成Co_3O_4粒子,从而获得了氧化石墨烯-CO_3O_4复合物。由于可能结合了氧化石墨烯和CO_3O_4两种组分对高氯酸铵的催化热分解作用,氧化石墨烯-CO_3O_4复合物的添加不仅降低了高氯酸铵的热分解温度,同时也提高了其放热量。 (2)以氧化石墨烯为前驱体,采用了水-乙二醇混合体系,制备了石墨烯-贵金属纳米粒子(Au, Pt, Pd)复合物。在反应体系中,金属纳米粒子被乙二醇还原并吸附在氧化石墨烯的表面,然后作为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催化乙二醇还原氧化石墨烯,从而最终得到石墨烯负载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物。以石墨烯-Pt复合物为模板,利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该复合物在甲醇燃料电池上的应用。结果显示了石墨烯-Pt复合物对甲醇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且具有很好的抗中毒性和循环寿命。 (3)采用了醇热法制备了石墨烯负载TiO2纳米粒子的复合物。在160℃反应温度下,钛酸四丁酯可以分解形成TiO2纳米粒子,并且负载在醇还原的石墨烯单片上,从而形成石墨烯-TiO2纳米粒子复合物。通过改变反应过程中钛酸四丁酯的用量,还可以调节负载在石墨烯表面的TiO2纳米粒子的量,获得不同石墨烯与TiO2配比的复合材料。 4.以氧化石墨烯为纳米衬底,采用了银镜反应制备了准二维的银纳米粒子膜。通过该方法制备的二维银纳米粒子膜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能够在水中分散形成稳定的悬浮液。将这种稳定悬浮的银纳米粒子膜进行堆砌组装,可以形成具有镜面反射性质的连续的宏观粒子膜。这类纳米粒子膜具有拉曼增强性能,使吸附在银粒子膜上的氧化石墨烯的拉曼信号有着明显增强,并且信号增强的程度可以通过控制银纳米粒子的密度进行调节。 5.石墨烯材料在粒子合成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1)以预吸附乙酸铜的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采用多元醇还原的方法制备了石墨烯-Cu_2O复合物。结果显示,在氧化石墨烯存在的条件下,Cu_2O可以形成边长在200nm左右立方块形颗粒。而没有加入氧化石墨烯时,所形成的Cu_2O则为团聚的、没有固定形貌的纳米粒子。这一结果说明了石墨烯在Cu_2O合成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模板作用,使得Cu_2O粒子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形成了立方块形。此外,锂电池电化学性质的初步测试结果显示了该复合物第一次的充放电循环具有较大的储存容量,但该电极材料的循环性却比较差。 (2)利用改进的银镜反应研究了氧化石墨烯对银纳米粒子大小的影响。结果证明,氧化石墨的加入可以明显降低所合成银粒子的大小,并且反应前的预热时间、反应的温度、银盐的用量、氧化石墨烯的用量等条件对最终形成的银纳米粒子的大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氧化石墨烯稳定的银纳米粒子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能够与一些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酮、异丙醇任意的混合而仍然保持很好的稳定分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敏,杜续生,孟跃中,张世震;新方法合成导电聚芳双硫醚/石墨剥离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2 杜续生,肖敏,孟跃中,Hay A S;新方法合成聚芳双硫醚/石墨导电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3 连锦明,童庆松,郑曦,胡光辉,王水菊;电解氧化法膨胀石墨形成机理研究[J];化学研究;2000年02期
4 李波;邹艳红;刘洪波;;Ni/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07年04期
5 ;美科学家设计出简便快速的纳米电线制造方法 只需加热即可将氧化石墨烯转为导电物质[J];光机电信息;2010年06期
6 黄颖霞;周宁琳;李利;刘颖;魏少华;沈健;;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黄萍珍;莫羡忠;;聚合物/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年09期
8 刘平桂,龚克成;石墨嵌入化合物的研究和发展[J];化学世界;1999年05期
9 王斌;马祥梅;;聚苯乙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安徽化工;2006年06期
10 程顺喜;马文石;;磺化聚醚醚酮/氧化石墨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9年03期
11 夏娟;唐定兴;;氧化石墨片层中含氧官能团的探讨[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2 古玲;赵建国;孙占国;李江;郭永;;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负载抗感染药物的研究[J];纳米科技;2011年02期
13 杨永岗;陈成猛;温月芳;杨全红;王茂章;;氧化石墨烯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J];新型炭材料;2008年03期
14 康艳茹;纪芳;李亚利;苏冬;侯峰;;化学氧化法合成氧化石墨及其陶瓷复合材料[J];硅酸盐学报;2010年08期
15 雷芸;张科;潘群;邹琴;袁继祖;;石墨烯载钴材料的制备[J];硅酸盐通报;2011年01期
16 ;文摘[J];炭素技术;2008年05期
17 黄桂荣;陈建;;化学分散法制备石墨烯及结构表征[J];炭素技术;2009年04期
18 ;炭素专利[J];炭素技术;2009年06期
19 ;石墨烯纳米抗菌材料研究获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17期
20 ;石墨烯纳米电路技术获得新进展[J];技术与市场;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昕彤;李冰;刘益春;;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光致导电性质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2 刘红丽;王宇辉;周晓东;胡继明;;氧化石墨烯猝灭荧光高灵敏检测半胱氨酸[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学全;冯奕钰;封伟;;氧化石墨烯电导率的紫外光调控研究(英文)[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4 高超;阚兰艳;胡晓珍;许震;;石墨烯基二维分子刷[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高洁;暴峰;马睿;;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氧化石墨烯扩链聚乳酸的制备及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成双;金其诚;谢鸿峰;程镕时;;氧化石墨辐照接枝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曲广波;刘思金;;氧化石墨烯通过破坏细胞骨架和氧化应激途径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和功能损伤[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于艳敏;赵乃勤;师春生;;氧化石墨负载钯的制备及电化学储氢性能[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许智;刘磊;王文龙;白雪冬;;氧化石墨烯还原过程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裴志国;李凌云;单孝全;杨爽;温蓓;;三氯苯、三氯酚、萘和2-萘酚在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特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超;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智勇;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光伏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璐;团簇与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电子性质和储氢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佳利;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冬杰;碳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李冰;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光电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兰雅;二茂铁修饰的寡肽类功能材料及染料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功能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陈超;碳改性TiO_2及其块体结构的制备与可见光活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吴静;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华;基于氧化石墨烯的自组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周静;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制备、表征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勇辉;石墨烯的制备、表征及机理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黄桥;石墨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结构的演变及电学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2年
5 杨祎;氢氧化镍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以及电性能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晓燕;氧化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复旦大学;2010年
7 洪朝;氧化石墨烯负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杜欣;可流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靖;氧化石墨的制备与氢敏特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10 于凤银;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物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加;氧化石墨烯新工艺打开应用新空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处处长 毛军文;关于纳米粒子生物效应的系统专著:《纳米毒理学》[N];科技日报;2009年
3 刘霞;美研制出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N];科技日报;2009年
4 水吉;美发现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刘霞;新纳米粒子技术可有效攻击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1年
6 常丽君;新技术能快速描绘“双面”纳米粒子属性[N];科技日报;2011年
7 余 名;纳米粒子 涂在脸上的危险[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葛进;日开发新型低成本荧光纳米粒子[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刘霞;美用纳米粒子治疗药物上瘾[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葛进 陈超;日开发出制造纳米粒子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