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主机掺烧LPG喷雾及燃烧特性的仿真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燃机理想工作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压燃式内燃机实现等压循环时热效率最高,同时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二甲醚(DME)发动机中掺混液化石油气(LPG)燃料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预混合压燃式发动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着火特点,并分析了喷油参数对实现预混合燃烧过程的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实现了DME发动机预混合等压燃烧过程,为进一步提高DME发动机效率提供参考。
理论研究发现:受机件强度的限制,压燃式内燃机必须限制其循环最高压力,为得到较高的热效率,需按定压加热循环工作,因此柴油机燃烧模式需遵循预混合近似等压燃烧理论。其燃烧方式要求燃烧放热在上止点附近,并且在着火前尽量将全部燃油喷入缸内,实现预混合燃烧以代替传统的空间雾化燃烧方式的扩散燃烧。
针对某机型进行了几何模型的建立和动态网格的划分及生成,之后对标定工况下掺混不同比例LPG燃料的DME发动机的气相流动过程、喷雾过程和燃烧过程等缸内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比较详细地展示了缸内流场、喷雾发展形态、及其燃烧的压力及放热率变化。研究表明:
(1)通过对DME发动机掺烧不同比例LPG后气缸内混合气浓度场、温度场及燃料蒸发率(量)曲线的比较发现,掺混LPG燃料后,燃油雾化程度有所提高,预混合气量增大,分布趋于均匀,缸内温度随LPG量增加而有所下降;
(2)通过其燃烧特性参数如着火始点、燃烧持续期、燃烧压力及放热率的计算比较发现:随混合燃料中LPG添加量的增加,其燃烧滞燃期延长,着火始点延后,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内燃烧压力略有升高,燃烧放热时刻和放热率峰值时刻推迟,同时放热率峰值大幅度增加。燃烧放热规律中扩散燃烧部分亦随LPG含量增加而减少;
(3)在研究喷油参数对预混合燃烧影响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喷油参数,添加高热值的燃料LPG等措施,使燃烧放热规律实现近似等腰三角形燃烧模式,实现了预混合等压燃烧理论。对于提高压燃式发动机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祁东辉,张春化,马志义,边耀璋;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2 |
戴彤焱,滕万庆,樊明英,尹继辉;LPG/汽油双燃料汽车排放特性试验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12期 |
3 |
姜照原,董蕙;LPG汽车的市场地位与前景[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1年02期 |
4 |
滕万庆,吕滨;双燃料汽车控制器性能试验分析[J];机电信息;2004年14期 |
5 |
李静;汽油——LPG双燃料汽车LPG系统的使用与维修[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
6 |
吕滨,滕万庆;双燃料汽车排放控制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2003年05期 |
7 |
滕万庆,吕滨;双燃料汽车控制器性能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4年02期 |
8 |
李玉石;马立强;;LPG加气机检定仪的检定[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年04期 |
9 |
李强;新型液化石油气汽车发动机改造与应用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
10 |
朱义伦,刘卓,何方正,黄震,邓康耀;LPG顺序喷射系统发动机性能模拟计算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2年05期 |
11 |
邵千钧,何文华,周文华,李波,周霞,徐航;电控喷射改善燃用LPG发动机动力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2年05期 |
12 |
蒋兴,朱辉;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的设计方案与性能比较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3 |
周俊杰,魏鹏,李锋,肖光飞;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2年02期 |
14 |
张新塘,高孝洪,潘志翔,王忠俊;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排放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1年02期 |
15 |
周俊杰
,魏鹏
,李锋
,肖广飞;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试验和燃烧过程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2年02期 |
16 |
万新兵,刘学琼;液化石油气客车底盘现状及发展[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1年03期 |
17 |
张虎,沈瑜铭,元广杰,桂梓楠,俞小莉;基于柴油机改造设计的LPG发动机研制[J];内燃机工程;2002年06期 |
18 |
李强;改善液化石油气汽车发动机性能的措施[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
19 |
江同,楚书华,胡章其,熊树生;车用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J];机电工程;2004年02期 |
20 |
肖合林;张素英;张煜盛;;LPG/柴油混合燃料缸内直喷燃烧的实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