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锌板绿色钝化及其耐蚀性能研究
【摘要】:
为了消除六价铬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必须寻求能替代六价铬钝化镀锌层的绿色钝化工艺。本论文从无机稀土钝化和有机硅烷钝化两个方面研究了镀锌层表面无铬钝化的工艺,并对耐蚀性能和机理进行了探讨。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单一稀土膜的最优工艺为:稀土铈盐25g/L,双氧水20ml/L,硼酸2.0 g/L,钝化时间3min,钝化温度45℃,pH为3。利用醋酸铅点滴实验和表面形貌观察,研究了铈盐的浓度、H_2O_2的含量、pH值、温度及处理时间等因素对成膜的影响。将铈盐与常用的有机硅烷KH-570复配使用应用于锌的无铬钝化处理。扫描电镜显示试样表面形成了带有微裂纹的稀土钝化膜。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稀土膜的耐蚀性比单一稀土钝化膜以及镀锌层的好。利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对稀土钝化膜的成分及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膜层主要成分为铈
和锌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利用Tafel极化曲线确定了单一的双-(γ-(三乙氧基硅烷)-丙基)-四硫化物硅烷(BTESPT)钝化液的最佳配方为:V(BTESPT):V(乙醇):V(水)=4.5:5.5:90。研究了无机缓蚀剂Ce(NO)_3和纳米SiO_2粒子对BTESPT有机膜改性的效果,Tafel极化曲线表明Ce(NO)_3和纳米SiO_2粒子的最佳使用量分别为5.5×10~(-5)M、15ppm,Ce(NO)_3改性的效果较纳米SiO_2粒子的好。本论文还研究了KH-550表面预处理对两种改性膜的成膜影响,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由于KH-550表面预处理增大了改性膜的厚度,对BTESPT在镀锌层表面成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比未经表面预处理的改性膜的耐蚀性能好。
|
|
|
|
1 |
黄燕滨;赵艺伟;刘波;刘菲菲;孟昭福;;化学镀Ni-Cu-P合金镀层耐蚀性研究[J];电镀与精饰;2007年03期 |
2 |
陈果;;镀锌层三价铬蓝白色钝化工艺的研究[J];电镀与精饰;2009年10期 |
3 |
胡会利,李宁,程瑾宁;镀锌植酸钝化膜耐蚀性的研究[J];电镀与环保;2005年06期 |
4 |
郝建军,安成强,刘常升;磷钼杂多酸钝化工艺研究[J];材料保护;2005年07期 |
5 |
杨娟平;郭瑞光;马建青;;不同锌材的三价铬钝化效果[J];电镀与涂饰;2011年07期 |
6 |
贾志军;李晓刚;梁平;王力伟;;成膜电位对X70管线钢在NaHCO_3溶液中钝化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0年03期 |
7 |
张丽华;金云学;郭宇航;;钛基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07年04期 |
8 |
;文摘辑要[J];表面工程资讯;2005年05期 |
9 |
郑志军;高岩;;不锈钢的纳米化工艺及其耐腐蚀性[J];特殊钢;2008年02期 |
10 |
江亮;赵程;;AISI 316L不锈钢低温盐浴硬化处理[J];金属热处理;2011年06期 |
11 |
杜艳娜;李国希;朱日龙;李小珊;;镀锡钢板钼酸盐钝化膜的耐蚀性能[J];电镀与精饰;2007年03期 |
12 |
王天生,于金库,董冰峰,张福成;1Cr18Ni9Ti不锈钢的喷丸表面纳米化及其对耐蚀性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
13 |
姚志燕;徐宏;侯峰;闫操;;热处理温度对Ni-W-P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J];腐蚀与防护;2011年03期 |
14 |
朱跃峰,李顺成,王晋桓,汪捷,齐云;Ti对提高可锻铸铁热镀锌层耐蚀性能的作用[J];机械工程材料;1991年03期 |
15 |
刘焕安,刘晓东;一种新型稀硫酸用不锈钢[J];全面腐蚀控制;1995年02期 |
16 |
汤佩林;李强;刘春富;;攀钢热镀锌环保钝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J];轧钢;2008年04期 |
17 |
牟世辉;;镀锌层钼酸盐钝化工艺研究[J];电镀与精饰;2009年04期 |
18 |
张珏莹;;热镀铝钢板的钝化处理[J];鞍钢技术;1986年02期 |
19 |
吴清枝,李佐臣,曹继敏;新型钛合金在高温浓硝酸中的耐蚀性[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3年03期 |
20 |
赵晴;章志友;陈宁;;终止电压对MB8镁合金微弧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J];表面技术;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