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

白向玉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剩余污泥的产量急剧增加,其科学化处置问题已备受国内外环境学者的关注。在对剩余污泥的各类处置方法中,土地利用是最有潜力的污泥处置方式,但是重金属却成为主要限制因子。针对重金属污染问题,植物修复技术因其低成本、绿色环保而迅速发展起来,但该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污泥与土壤介质不同,采用植物修复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机理和效果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和验证。为此,本论文以四个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了剩余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形态测试与分析实验、污泥中重金属污染修复的花卉植物筛选实验和蚯蚓对污泥重金属的活化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赤子爱胜蚓-吊兰联合修复技术,其研究结果对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为污泥无害化处置提供新途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同种重金属在四个不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含量不同,徐州市荆马河污水处理厂的Cu、Zn、Pb含量最高(其值分别为2013.48mg/kg、4862.18mg/kg、541.79mg/kg),徐州市姚庄污水处理厂的Cd含量最高(其值为25.42 mg/kg),淮北市污水处理厂的Cr含量最高(其值为462.19mg/kg);重金属Cu、Zn、P b、Cd不同程度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各类重金属主要以稳定态(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重金属Zn以碳酸盐态(范围为20.26%~27.11%)和残渣态(范围为45.08%~61.70%55)为主,重金属Cu、Pb、Cr以硫化物结合态(范围分别为51.79%~60.87%、23.12%~31.45%、61.28%~78.36%)和残渣态(范围分别为27.43%~34.62%、.68%~63.50%、21.64%~38.72%)为主,重金属Cd以硫化物结合态(范围为38.45%~51.60%)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范围为15.69%~30.20%)为主。 (3)花卉植物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吊兰生长旺盛,未表现出任何受毒害症状,并对重金属Cu、Zn、Cd、Pb具有一定的积累能力,是适合联合修复污泥中重金属的花卉植物。实验期内,吊兰在全泥处理(3:0、2:0)中对Cu、Zn、Cd、Pb的总积累量均为最大,其值分别为5.70mg plant ~(-1)、14.53mg plant ~(-1)、0.340mg plant ~(-1)和0.580mg plant ~(-1)。 (4)蚯蚓活化实验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能够在一定配比浓度的Cu、Zn、Pb、Cd污泥中正常生长,改变污泥的理化性质,并提高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蚯蚓活动使得Cu配比浓度为150 mg/kg、Zn配比浓度为200 mg/kg和Pb配比浓度为400 mg/kg污泥中重金属的活化率增加值最大,对Cd不同配比浓度污泥中重金属的活化率影响不大。 (5)蚯蚓-花卉联合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能够改变污泥理化性质,促进吊兰生长,增强吊兰吸收污泥中重金属的能力。在Cu不同配比浓度污泥中,吊兰总积累量分别增加了0.99 mg plant ~(-1)、4.69 mg plant ~(-1)、1.62 mg plant ~(-1)和8.03 mg plant ~(-1);在Zn不同配比浓度污泥中,吊兰总积累量分别增加了2.74mg plant ~(-1)、2.29mg plant ~(-1)、3.47mg plant ~(-1)和1.26mg plant ~(-1);在Pb不同配比浓度污泥中,吊兰总积累量分别增加了4.81mg plant ~(-1)、1 .13mg plant ~(-1)、3 .71mg plant ~(-1)和0.45mg plant ~(-1)。接种赤子爱胜蚓后,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吊兰茎叶部和根部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其中当Cu配比浓度为50mg/kg和100mg/kg、Pb配比浓度为0mg/kg时,根部的富集系数大于1。 该论文有图73幅,表46个,参考文献215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曹殿林,汪国柱;剩余污泥的凝聚压滤脱水[J];印染;1981年04期
2 崔龙哲;刘成付;吴桂萍;;质子化焦化污泥作为生物吸附剂对水溶液中活性红4的吸附性能[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3 张翔;宋丽华;邢莉玲;张耀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理的探讨[J];安徽化工;2006年05期
4 高永青;彭永臻;王建龙;王少坡;张晶宇;;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5 宋丽华;;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技术的研究[J];华章;2010年01期
6 孙国华;无污泥化的生物接触氧化池运行小结[J];工业水处理;1986年01期
7 张雷,洪瑛,李昭,叶飞,曾向前;城市污水处理的污泥减量技术[J];市政技术;2005年05期
8 张严;连丹璘;陈洁;郑贞锋;黄盛楠;阙友烨;蔡瑞芳;;高浓度印染废水预处理试验及应用研究——利用剩余污泥协同粉煤灰作絮凝剂的试验[J];三明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王联;魏立安;李海滨;李飞;;剩余污泥的热解反应动力学研究[J];江西科学;2006年03期
10 范丽华;雷雪飞;李亚焕;张洪林;蒋林时;;剩余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处理试验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11 张礼平;陈银广;姜苏;杨海真;顾国维;;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剩余污泥产酸影响的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12 徐建栋;姚加飞;;活性污泥法处理中污泥总量控制的讨论[J];给水排水;2007年S1期
13 李宝宏;曹文平;;剩余污泥与化学污泥性能的比较及其混合处理[J];洁净煤技术;2007年06期
14 裴晓梅;余志亚;朱洪光;;我国厌氧发酵处理城市污水剩余污泥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8年01期
15 彭亮;李彩亭;李彩霞;翟云波;黄修国;路培;李群;;以污泥为载体的金属氧化物脱硝催化剂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16 台明青;陈杰瑢;张建祺;;添加PAM对剩余污泥共厌氧消化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7 宋永刚;陈涵;王宇峰;周永刚;;郑州市污泥堆肥处理工程的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6期
18 何锦强;王汉道;;剩余污泥好氧减量实验与经济可行性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9 郑峣;刘志华;李小明;贾斌;方丽;;剩余污泥生物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密度的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20 宁军;台明青;;剩余污泥共厌氧消化改善脱水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春梅;朱晓芸;杨红;黄庆;风海晨;;盐度和固液比对剩余污泥中磷释放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傅剑锋;;UDF+AOSA技术用于剩余污泥趋零排放及工程应用[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殷绚;韩萍芳;吕效平;;超声强化处理水厂剩余污泥[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李向蓉;张艳君;戴晓晴;王春晖;;剩余污泥中微生物絮凝剂的复合提取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李向蓉;张艳君;张志强;夏四清;;从剩余污泥中提取微生物絮凝剂的超声法、树脂法及其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陈国炜;俞汉青;;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解偶联减量技术[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贵镇;王志楼;柳建设;时启立;谢学辉;;剩余污泥去除水中Cr(Ⅵ)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黎艳;林海;刘伟岩;常江;;电凝聚强化剩余污泥脱水的研究[A];2006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6年
9 李海波;李亚东;李克顺;;剩余污泥处置及其在矿业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蒋文举;姬秀娟;;软锰矿——污泥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采油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A];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发固体废物资源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高强;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性能与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白向玉;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刘志华;剩余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污泥减量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曹艳晓;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李广;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苑宏英;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王晓霞;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中细胞物质的释放特性与磷回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8 叶芬霞;解偶联代谢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作用[D];浙江大学;2004年
9 阮敏;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荧光检测新方法及仿生酶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康晓荣;超声联合碱促进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产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琨;厌氧条件下外加酶强化剩余污泥水解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王芬;剩余污泥超声破解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丁凯;碱减量印染废水剩余污泥减量化工艺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4 张蔓;剩余污泥制备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5 刘则华;多孔微生物载体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新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6 徐张林;暗河式剩余污泥厌养发酵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洁;剩余污泥超声破解对厌氧消化反应的促进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侯玲玲;热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的溶胞率及发酵产酸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刘孝亮;超声破碎剩余污泥的力学机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章文锋;剩余污泥酶法水解制备复合氨基酸及其铜衍生物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筱薇;如何开发碳源脱氮除磷?[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记者 朱爱华 通讯员 孙继盛;大连石化除污装置泥里淘金100万元[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赵关良;不用脱色剂 剩余污泥少[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朱爱华 孙继盛;大连石化找到絮凝剂降耗新方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5 记者 夏泽平 吴侠;抓环保求生存 以治理促发展[N];安徽经济报;2007年
6 记者 王达翃;确保全市排污目标完成[N];邯郸日报;2010年
7 李霞颜雪玲 通讯员 叶根基;松阳不锈钢产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全程无废”[N];丽水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彭芳 实习生 符若;大机械小生物各显神通[N];北海日报;2010年
9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冯艾;印染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的变革[N];中国纺织报;2005年
10 实习生 于晓琳;膜生物使废水再用[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