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这句话暗含了这样的意思:每一个统治阶级总是对其所统治的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当一个阶级在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其思想并不是自然的就成为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思想。因此,统治阶级要运用国家统治的手段与社会资源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历时性演进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这样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媒介都在承担着对人的建构与解构功能。
20世纪以来,大众传媒凭借其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以及对信息等文化资本绝对的级差式占有的先天优势,架构起与受众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显示出具有支配性和替代性的力量。在我国,大众传媒已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生活在传媒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同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大众传媒拥有更为多样化的符号表达系统,这些符号系统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同时也极大的丰富和深化了人们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些全新的表达符号,诉诸人的感官,又大大强化了人对媒介的依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媒身份也在发生变化。其身份属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符号中介到组织中介、从单纯的工具性到主体性的变化。这样的身份是社会系统间力量博弈的结果,并成为人们期待传媒行动的依据。新时期传媒的身份表现为传媒中介化,即联结社会与个体的主体性组织。这一身份为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提供了认知视角。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大众传媒的阶级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这意味着大众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载体的双重角色。大众传媒可以采用议程设置、理论灌输、典型示范、情感激励、身体力行、双向互动、舆论引导等方法对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众传媒本身既是一种可以为善的工具,也是一种可以为恶的工具。它对人的思想既有建构功能又有解构功能。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媒介化社会里,应该如何趋利避害,使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使其负向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消解。而解决这个问题必然需要我们对导致大众传媒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负向功能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当代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大众传媒对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众传播的过程,提升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设计与制度安排需要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确立和谐统一的传媒身份与传媒人的角色认同、大众传媒的道德自律、大众传媒版图的合理分布与传媒生态的优化可以使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明确身份、健康发展,这是提升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在对受众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更好的为教育对象所接收与接受,这是提升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叙述方式的创新、符号系统的升级可以使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优化,这是提升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点;传媒法律规范的健全、传媒管理水平的提升、传媒监管体系的完善、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则可以使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环境得到改善,这是提升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外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