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硅烷类自组装复合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徐磊华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电子机械器件逐渐向微型化、多功能集成化、质量轻、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促使微电子机械系统(mir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和纳电子机械系统(Nan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NEMS)的出现,并且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微电子机械系统尺寸微型化后,器件之间的间隙非常小,通常处于纳米级范围内,相对滑移表面之间的摩擦及磨损行为对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降低器件表面的粘附力,减小摩擦,改善抗磨损性能是确保微电子机械系统高速稳定运转的关键问题。材料表面改性被认为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分子自组装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由于单晶硅在MEMS中普遍应用,有机硅烷在单晶硅基片上的自组装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硅烷自组装膜能够有效降低单晶硅表面的粘附力,起到减摩降磨的效果,但其抗磨损性能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将自润滑性能良好的无机纳米粒子组装到具有活性官能团的有机分子自组装膜表面,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自组装膜,以期提高自组装膜的抗磨损性能。 采用湿化学还原法制备得到尺寸均一的Au溶胶,然后利用巯基(-SH)与Au之间能够形成共价键的作用,将Au纳米粒子组装到3-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S)组装膜表面,形成MPTS/Au复合自组装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定薄膜的化学成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薄膜表面形貌;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薄膜的接触角;在摩擦试验机上考察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了自组装膜摩擦学性能与表面形貌、表面性质之间的关系。 水在MPTS薄膜上的接触角随着组装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表明MPTS分子在单晶硅基片上的自组装是逐层进行的,当MPTS完成一层组装时,其薄膜表面自由能较低,所表现出的接触角较大;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与接触角成对应关系,接触角增大,摩擦因数减小,抗磨损能力提高。 Au纳米粒子在MPTS薄膜上组装后,使得水在薄膜表面的接触角增大,自由能降低,表面粗糙度有所下降,摩擦系数减小,耐磨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我们还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分析了Au纳米粒子在MPTS薄膜表面组装的可能性,并根据接触角随组装时间的变化,从化学动力学角度分析了Au纳米粒子在MPTS薄膜表面自组装的可行性。 此外,我们还试验将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OTS)分别与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组合,在羟基化单晶硅基片上制备得到分子碳链不同、端基不同的双组分有机自组装膜,比较了双组分有机硅烷自组装膜与单组分自组装膜的不同,考察了双组分有机硅烷自组装膜的摩擦学性能随载荷、滑移速度的变化情况。APTES、MPTS、OTS及OTS/APTES, OTS/MPTS都能有效地减小基片的摩擦。在法向载荷为20g,滑移速率为2mm/s的测试条件下,单晶硅基片的摩擦系数是0.76,APTES薄膜的摩擦系数是0.25,MPTS薄膜是0.2,OTS薄膜为0.06,OTS/APTES双组分薄膜为0.06,OTS/MPTS双组分膜为0.06。APTES与MPTS薄膜的耐磨损性能较差,很快被磨穿。OTS薄膜及其复合膜的减摩降磨效果都很好,试验周期内其摩擦系数都保持不变,尤其复合膜的摩擦系数波动很小,稳定性比OTS单组分膜更佳。 该论文有图51幅,表8个,参考文献172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红梅;;类金刚石薄膜的摩擦学特性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1年03期
2 宋也黎;李国伟;晋跃;李长生;;水热法合成花状MoS_2纳米粉及其摩擦学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1年06期
3 廖俊旭;王励申;杨攀龙;焦叶叶;;S-(1H-苯并咪唑-2-基)甲基烷基黄原酸酯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初步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1年03期
4 何忠义;熊丽萍;王俊肖;李超龙;仇建伟;;Mannich反应制取的SPN衍生物的摩擦学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王智;;射频感应耦合化学气相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的摩擦性能研究[J];河北化工;2011年07期
6 曾小军;曾明;黄芳;蒋银燕;彭学东;;正十二烷硫基硼酸钡摩擦学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1年03期
7 黄仲佳;熊党生;李建亮;刘明朗;;金属表面织构化微孔填充干膜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J];材料保护;2011年06期
8 王应军;谢凤;刘广龙;郝敬团;;纳米润滑添加剂表面修饰方法综述[J];合成润滑材料;2011年01期
9 杨拉毛草;周晖;郑军;桑瑞鹏;万志华;;偏压对掺钨含氢类金刚石碳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1年08期
10 牛永平;王亮;杜三明;蔡利华;张永振;;不同温度下PTFE纳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1年07期
11 曲萌;赵芳霞;张振忠;郑威;;超细锡粉改善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1年05期
12 洪孝挺;吴小辉;张秋云;刘佩红;;二氧化硅微米球与纳米粒子膜间的摩擦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1年06期
13 林海佳;龙春光;莫雪华;;钛酸钾晶须增强聚苯醚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4 刘晴;常秋英;杜永平;金元生;;羟基硅酸盐作为自修复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1年04期
15 陈飞;陈家庆;陈良贤;李成明;;20CrNiMo钢表面磁控溅射制备TiN/ZrN多层薄膜的形貌及摩擦学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1年07期
16 王晓楠;周飞;彭约钧;孙见君;;微坑型表面微结构对钛合金水润滑摩擦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8期
17 聂芊;刘宁;李俊生;孙雪莹;;硬脂酸修饰LaPO_4和Ce/LaPO_4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J];功能材料;2011年S3期
18 李建明;仇建伟;雷爱莲;周旭光;;一种油溶性氨基甲酸钼在加氢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年11期
19 李建明;仇建伟;周旭光;徐小红;;一种复合抗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年12期
20 孙建林;黄瑛;熊孝经;么文静;武迪;;添加剂皂化值对铝材轧制油工艺润滑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晓红;陆路德;杨绪杰;汪信;Struk V.A.;Skaskevich A.A.;;纳米类金刚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2 杨广彬;柴单淘;熊秀娟;张晟卯;张平余;;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周仲荣;;摩擦学尺寸效应及相关问题的思考[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4 高水英;张平余;;分子沉积聚合物纳米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5 王晓波;付兴国;刘维民;;油溶性Cu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成品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6 于波;孙初峰;高平;刘刚;梁永民;刘维民;;具有纳米厚度的复合润滑薄膜的制备和摩擦学性能的研究[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孙磊;赵喆;吴志申;张治军;;表面修饰Bi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8 袁晓东;高永建;侯滨;范建忠;;纳米碳化硅作为柴油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初探[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洮;陈建敏;赵家政;;铝质材料的摩擦学表面改性(Ⅱ)——铝阳极氧化膜的多孔质结构及自润滑处理[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10 高永建;陈国需;王志民;蒋松;董俊修;;异辛酸稀土化合物的摩擦学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剑书;含氟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徐蕾;极端工况下矿井提升机衬垫摩擦学性能及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欧雪梅;表面修饰矿物填料改性尼龙1010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李玉峰;硫酸盐自润滑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于桂琴;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王永刚;系列新型有机硼酸酯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付尚发;大分子基及双功能团润滑添加剂设计、研制及其摩擦学性能与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8 王利军;纳米磁性液体黏性和流体润滑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沈彬;超光滑金刚石复合薄膜的制备、摩擦学性能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文瑾;表面修饰纳米铜颗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行;动态负载含油轴承摩擦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黄海栋;片状纳米石墨和无机类富勒烯二硫化钼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D];浙江大学;2006年
3 贾云刚;纳米润滑材料及表面改性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4 张俐丽;WS_2纳米棒的制备及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D];浙江大学;2006年
5 沟引宁;类金刚石多层膜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聂林;含油轴承摩擦学性能的分形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麻洪霞;聚合物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刘建芳;绿色水基润滑添加剂的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李小红;低噪音聚脲润滑脂的研制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董栋;镍基纳米SiO_2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张强 特约记者 李荣惠 通讯员 袁耿林 刘长江;油料尖兵 国之所需[N];科技日报;2011年
2 李力;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研究获得新进展[N];中国包装报;2010年
3 吴宏富;密友集团纳米科技领域大显身手[N];经理日报;2009年
4 ;铜—石墨复合材料润滑机理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