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运移LBM模型与井间干扰模拟研究
【摘要】:储层模拟是煤层气开发工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储层模拟可以获得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对煤层气的采收做出预测。在储层模拟中,描述煤层气运移的控制方程通常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如有限差分法,求解的关键步骤是连续方程的离散化和求解网格的划分,不同的离散方法和网格划分方法,解算时的计算量和求解精度不同。本文对煤层气运移控制方程求解方法进行了探索,引入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Boltzmann Method,LBM)来求解煤层气运移问题。有别于传统数值方法离散(物理现象抽象概括)——连续(建立宏观控制方程)——再离散(形成差分方程等)的求解思路,LBM方法的求解思路是用离散的控制方程模拟离散的物理现象,将离散到宏观的抽象及宏观到再离散的过程仅使用在理论建立阶段,而并不参与到流体运移的解算过程当中,相比数值方法省去了最困难的一步——连续的偏微分方程组离散化的步骤,从而可以降低求解难度、简化程序设计。
与数值方法类似的是,LBM也需要建立解算网格。借鉴常规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对储层使用PEBI网格划分的方法,采用分块控制单元影响因子的方法建立适用于煤储层的PEBI网格,该网格能够根据垂直井、水平井、断层、边界等控制单元对储层的影响程度和控制范围调整网格的疏密,近井区域易于进行网格加密形成小而密的单元,远离控制单元的区域则可形成大且稀疏的单元。在垂直井近井区域,PEBI网格形状类似于结构化网格中的径向网格,能够突出煤储层垂直井近井区域网格在储层模拟中的重要性,也能够对水平井近井区域的重要性予以凸显,并且消除了径向网格或笛卡尔网格等结构化网格方法难以对水平井、断层、边界等线性单元进行精确网格划分、非结构化网格生成网格数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包含结构化网格和非结构化网格的优点,在保证近井区域网格数量的同时,更少的储层网格数量意味着更少的计算量。结合煤储层PEBI网格非结构化及LBM的特点,对非规则网格运用LBM时,方程形式不需改变,仅需根据网格进行插值变换,提出了使用改进的LBM模型——有限体积LBM(Finite Volume LBM,FVLBM)模型进行煤层气运移模拟的方法。
在深入探讨LBM求解物质运移问题的方法原理之后,基于二维LBGK模型和煤层气扩散所遵循的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微观尺度下煤层气扩散作用的二维非稳态LBM模型;结合Darcy定律,建立了宏观尺度下的煤层气单组分单相渗流的二维LBM模型,并分别通过计算机程序予以实现。
随后,假设煤储层网格单元的边界是宏观裂隙,每个储层网格单元视为一个扩散单元,扩散单元之间只发生渗流作用,不发生扩散作用。采用四参数生长法(Quartet StructureGeneration Set,QSGS)根据煤基质单元的孔隙度生成扩散单元的二维随机多孔介质模型,运用建立的LBM模型对煤层气的扩散作用进行了模拟。模拟实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煤储层压力、吸附气量在煤层气扩散过程中的实时动态变化,并且能够反映解吸气量、储层压力、吸附气量三者的动态关系。
根据研究区的储层参数,运用建立的渗流LBM模型对煤层气垂直井井组开发中的井间干扰现象进行了模拟。模拟过程能够反映井间干扰对降低储层压力的促进作用,在设计的三种井间距中,布井方式和井间距对井间干扰产生的时间、对储层压降的贡献能够清晰展现,结合常规数值模拟软件Computer Modeling Group(CMG)的产能模拟结果,可以确定研究区的最佳井间距,以期在保证各单井的排采面积的同时充分利用井间干扰的积极作用促进煤层气采收。
|
|
|
|
1 |
薛成刚,曹文江,钟英,詹国卫,刘埃平;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推导及储量计算方法[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0年04期 |
2 |
Michael D.Zuber;Charles M.Boyer;杨兴琴;;煤层气评价技术的最新发展[J];国外测井技术;2002年05期 |
3 |
万建华;;煤层气的赋存规律[J];今日科苑;2007年14期 |
4 |
潘志刚;西北地区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剖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5 |
袁政文;煤层气藏类型及富集高产因素[J];断块油气田;1997年02期 |
6 |
王红岩;李景明;赵群;;高变质煤层气成藏特征[J];天然气技术;2007年05期 |
7 |
苏泽奎;;影响煤层气赋存条件的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5期 |
8 |
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
9 |
郭秀钦,张德荣,桂宝林,孔令国;老厂矿区煤层及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J];云南地质;2004年04期 |
10 |
朱广彦;;河北省大城区煤层气前景展望[J];河北煤炭;2010年02期 |
11 |
任冬梅,张烈辉,陈军,张明;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地质及开采特征比较[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12 |
赵俊龙;许浩;汤达祯;彭己君;孟金落;才思斯;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判识条件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4期 |
13 |
赵群;王红岩;李景明;宋岩;刘洪林;李贵中;王勃;;我国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差异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1期 |
14 |
胡国艺;李谨;马成华;李志生;张敏;周强;;沁水煤层气田高阶煤解吸气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其意义[J];地学前缘;2007年06期 |
15 |
同登科;张先敏;;致密煤层气藏三维全隐式数值模拟[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
16 |
张亚蒲;何应付;杨正明;刘学伟;;煤层气藏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3期 |
17 |
李永寿;伊向艺;卢渊;郑华;;煤层气测速敏实验新方法探索[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5期 |
18 |
才思斯;许浩;汤达祯;赵俊龙;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类型及地质意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
19 |
霍少磊;;新疆煤层气开发相关技术问题探讨[J];煤;2011年05期 |
20 |
吴永平;李仲东;王允诚;;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及受控因素[J];煤炭学报;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