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瓦斯风流对煤自燃氧化特性影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摘要】:矿井瓦斯和煤层自燃是严重威胁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两大主要灾害,当矿井瓦斯和煤层自燃同时存在时,对于矿井的生产和人员的安全则构成了双重威胁。
在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开采中,“一面四巷”(包括“U+I+高抽巷”和“U+L+高抽巷”)的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是目前治理工作面瓦斯超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于高瓦斯易自燃煤层来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上覆岩层形成了许多横向及纵向的裂隙,致使高抽巷、裂隙带裂隙与采空区空隙构成了一个气体运移的连通体,在高抽巷抽放负压的抽吸作用下,在采空区形成较大的漏风强度,使采空区遗煤供氧充分,增加了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危险性。同时遗煤自燃又可能成为瓦斯燃烧和爆炸的引火源,逐渐演化为矿井生产的重大危险源。
由此看来,预防高瓦斯采空区的遗煤自燃,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针对高瓦斯采空区的实际情况,本文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1)含瓦斯风流条件下煤自燃特性的实验研究
针对高瓦斯采空区漏风流中不仅含有O_2、N_2,而且包括一定浓度CH_4的实际情况,自制了含瓦斯风流条件下煤的低温氧化实验系统,开展了无甲烷、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及氧浓度相同、不同甲烷浓度条件下的低温氧化实验,优选了煤自燃早期预报的标志性气体,分析了氧化产物的生成规律。氧化产物的生成随氧浓度的降低或甲烷浓度的升高总体呈现“滞后效应”:氧化产物生成的初始温度滞后;相同温度时氧化产物的生成量减小。
(2)立体抽采条件下高抽巷负压对高瓦斯采空区煤自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采用Fluent流体模拟软件,在不同的高抽巷负压条件下,对采空区的漏风流场及瓦斯浓度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考察了高抽巷负压对工作面、回风巷、瓦斯尾巷中的瓦斯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在满足工作面、回风巷、尾巷中瓦斯浓度不超限的基础上,揭示了高抽巷负压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高抽巷负压和自燃带宽度之间的拟合方程,从而得出了高抽巷负压的最佳范围以预防采空区煤自燃事故的发生。
(3)基于氧气体积分数的高瓦斯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
用氧气体积分数法划分低瓦斯采空区自燃“三带”是目前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没有考虑采空区的瓦斯体积分数的影响,在高瓦斯采空区的应用就受到了局限。运用化学动力学原理,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基于氧气体积分数的高瓦斯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标准,并利用该标准对现场的高瓦斯采空区进行了划分。通过对采空区内遗煤温度的观测分析,验证了该划分标准的准确性,为高瓦斯矿井采空区早期自然发火预测及火区治理提供了依据。
(4)瓦斯立体抽采条件下高瓦斯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的预测
为了准确预测高瓦斯采空区煤自燃的状况,根据瓦斯立体抽采的特点,以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及裂隙分布规律为基础,分析了高抽巷是监测深部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最有效地点,推算出采空区气体在高抽巷中所占的体积分数,结合含瓦斯风流条件下的低温氧化实验结果,确定了采空区遗煤不同的燃烧阶段所对应的CO体积分数和CO指数。
|
|
|
|
1 |
卞晓锴,包宗宏,史美仁;采空区温度场模拟及煤自燃状态预测[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2 |
杨小斌,杨戍,邓军;双鸭山集贤煤矿煤样自燃性程序升温实验[J];陕西煤炭;2005年03期 |
3 |
刘灿;董正坤;冯景;;煤炭自燃火灾的指标气体及检测技术[J];陕西煤炭;2007年05期 |
4 |
王钦方;地质构造带煤自燃的预防及处理[J];中州煤炭;1994年02期 |
5 |
文虎,徐精彩,李莉,代爱萍;煤自燃的热量积聚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学报;2003年04期 |
6 |
黄朝喜;;综合防灭火技术在州景煤矿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9期 |
7 |
郭鹏;;煤自燃的原因及防治处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0期 |
8 |
邬剑明;迟克勇;肖建红;;煤自然发火过程的模拟实验研究[J];中国煤炭;2008年04期 |
9 |
鄢云龙;;星村矿煤自燃预报气体指标优选[J];陕西煤炭;2009年01期 |
10 |
陆伟;王德明;仲晓星;周福宝;;基于绝热氧化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
11 |
刘兆明;孙占刚;;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测定分析与应用[J];煤矿安全;2010年06期 |
12 |
张彬;;基于突变理论的煤自燃危险综合评价[J];煤矿安全;2011年08期 |
13 |
文虎;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2年01期 |
14 |
董希琳,陈长江,郭艳丽;煤炭自燃阻化文献综述[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年02期 |
15 |
赵继展
,邓军;七星矿煤样不同粒度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特性研究[J];煤矿现代化;2005年02期 |
16 |
巩志敏;周心权;刘正宏;;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因素灰色关联性分析[J];煤矿安全;2008年04期 |
17 |
陈晓坤;杨桂炯;宋先明;肖旸;;冷气溶胶阻化技术在煤自燃防治中的应用探讨[J];煤矿安全;2011年04期 |
18 |
牛永东;郑万成;;煤层自然发火期测试方法的实验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3期 |
19 |
吴晓光,李树刚,徐精彩;程序升温条件下煤的自燃特性研究[J];煤矿安全;2005年07期 |
20 |
马汉鹏;陆伟;王德明;戴广龙;仲晓星;;煤自燃过程物理吸附氧的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