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泥化抑制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影响研究
【摘要】:粘土矿物是造成煤泥水难沉降的主要因素。煤中粘土在水中易泥化分散成单元晶层颗粒,恶化煤泥水沉降效果,其中蒙脱石影响最大。泥化抑制旨在从水与煤接触之初开始,采用抑制剂抑制粘土膨胀分散,改善煤泥水沉降效果。本文首先以蒙脱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a Cl2和苄基三甲基氯化铵(TMBAC)为抑制剂,对比研究抑制和非抑制条件对悬浮体系沉降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颗粒粒径、电动力学和流变学特征分析了变化原因,借助Cryo-SEM技术观察了颗粒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与非抑制条件相比,Ca~(2+)抑制可显著改善蒙脱石分散体系的沉降性能。其原因在于颗粒晶层保持紧密的F-F结合形式,呈较大粒度,ζ电位绝对值小于非抑制条件,在水中颗粒自由沉降,所以体系表现为牛顿流体特性。随Ca~(2+)浓度增加,沉降效果改善逐步增强。非抑制条件下,粒径较小,ζ电位较大,颗粒间呈F-E形式结合,所以随固体浓度增加,分散体系由牛顿型变为非牛顿流体,因此沉降性能变差。此外,p H值越小,颗粒越易面面结合,沉降效果越明显。TMBAC也可有效抑制蒙脱石泥化分散,使分散体系的沉降性能改善,TMBAC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添加TMBAC颗粒团聚效果优于Ca~(2+),这是由于双电层斥力减小,溶液呈牛顿流体,而非抑制时溶液呈非牛顿流体。煤泥水试验表明:Ca~(2+)和TMBAC抑制均可使煤泥水沉降性能改善,颗粒保持较大粒径,ζ电位绝对值降低。Ca~(2+)在两种分散条件下溶液都呈牛顿型流体;在TMBAC非抑制条件下体系呈有屈服值的假塑性流体特征,沉降性能较差。可见,粘土泥化抑制是改善煤泥水沉降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有机抑制中抑制剂投加量是关键因素。
|
|
|
|
1 |
江继涛;李多松;贾菲菲;张曼;;煤泥水处理技术的成因分析与研究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5期 |
2 |
曹焕元;;煤泥水处理工艺及其装置[J];环境保护;1991年07期 |
3 |
李春宜;煤泥水处理新工艺[J];工业水处理;1992年03期 |
4 |
陈洪砚;陈惠芝;;煤泥水治理技术综述[J];环境保护科学;1993年02期 |
5 |
张林,吴振宇,范家祥,寇俊利,刘金明,孟令文,李向兵,吴理国,毛玉忠;煤泥水处理新工艺[J];选煤技术;2001年06期 |
6 |
李洪源;简易洗煤厂增设煤泥水回收处理系统的可行性[J];煤炭技术;2004年02期 |
7 |
王少会,徐初阳;难净化煤泥水沉降试验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8 |
王少会,徐初阳;煤泥水浓缩沉降的试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年04期 |
9 |
聂容春,徐初阳,郭立颖;不同类型聚丙烯酰胺对煤泥水的絮凝作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5年02期 |
10 |
金明;煤泥水澄清试验结果分析[J];选煤技术;2005年02期 |
11 |
方立春;;絮凝剂在难净化煤泥水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6年02期 |
12 |
安琦;何志明;贾慧;;煤泥水处理工艺的完善[J];矿山机械;2006年07期 |
13 |
周云峰;胡永红;韩建军;;煤泥水处理的分析与探讨[J];采矿技术;2006年03期 |
14 |
李德高;李平理;魏礼春;;煤泥水处理的探讨与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6期 |
15 |
王彦;;煤泥水药剂自动添加系统的改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5期 |
16 |
王荣彩;;煤泥水处理的探讨与实践[J];河北煤炭;2009年05期 |
17 |
毕梅芳;王怀法;余萍;;煤泥水溶液化学环境对絮凝效果影响的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9年03期 |
18 |
张波;李侠;;对煤泥水处理技术现状的综述[J];科技信息;2010年12期 |
19 |
冯莉;刘炯天;张明青;宋玲玲;;煤泥水沉降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20 |
董宪姝;姚素玲;刘爱荣;王志忠;;电化学处理煤泥水沉降特性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