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函数方法的改进及其在川滇地区地壳形变中的应用
【摘要】:川滇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地形构造复杂,是我国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对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观测站的长期重复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地壳运动信息,为分析局部地区地壳运动提供基础。但高精度的GNSS站点分布不均,有必要利用现有GNSS观测站,建立一个均匀分布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局部地区速度场模型。本文利用改进的多面函数模型,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服务提供的川滇地区2009-2019年50个GNSS观测站数据,建立川滇地区速度场和应变场,并对研究区域的地壳形变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四分位数法检测并剔除离群值。估计观测数据趋势后,利用原始数据和模型获得残差,残差具有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说明数据处理结果较好。2.引入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分别改进经典多面函数,解决了解的病态问题,使节点数n不能大于测站数m的约束条件不再必要,并对两种改进方法的插值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1正则化方法改进的多面函数的插值精度相比L2正则化改进的模型在N方向平均降低12%,在E方向平均提高25%,在垂直方向上平均降低15%;此外在三个方向平均稀疏率为71%,63%和44%;确定了不同方向插值效果最好的核函数,即水平方向选择倒双曲面作为核函数效果最好,垂直方向选择正双曲面核函数效果最好;论证了插值效果最好的平滑因子在不同核函数中或不同方向上,数值不固定且差距较大;通过对比两种改进后的方法认为:L2正则化可以把参数收缩到很小,L1正则化方法可以压缩部分参数到0使模型具有很好的稀疏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模型自主选择能力,两种方法均可以防止过拟合,提高模型的数值稳定性。3.基于高精度GNSS时间序列,利用改进的多面函数建立了川滇地区速度场模型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认为:在水平方向,川滇地区整体向北运动,且中部和北部有逆时针运动的趋势,整体过渡平稳,运动速率为4-32mm/a。在垂直方向,除四川北部和云南西部外,其余地区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运动速率为0.1-1.5mm/a。4.基于水平速度场,利用多面函数进一步求解川滇地区的应变参数,得到研究区域应变场。结果表明东西向以挤压为主,南北向较小程度的拉伸,最大最小应变在南部地区均有减弱,北部的地壳活动整体比南部更加活跃。最大剪切应变在7.5×10~(-5)-9.5×10~(-5)/a,面膨胀率集中在-2.2×10~(-5)-0.95×10~(-5)/a之间。
|
|
|
|
1 |
乔学军;王琪;杜瑞林;;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
2 |
邓士林;孙娅;李秋;邓阳毅;;双差层析成像在川滇地区三维速度成像和地震重定位的应用[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八)—专题八十二 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八十三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八十四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1年 |
3 |
张熔鑫;邢会林;刘骏标;郭志伟;;川滇试验场断层系统三维计算用网格模型构建[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五)—专题一百零三 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成储机制、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专题一百零四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专题一百零五 地学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C];2021年 |
4 |
林羿;赵里;;川滇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全波形多尺度成像[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七)—专题一百一十 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学术论坛、专题一百一十一 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一百一十二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C];2021年 |
5 |
王琼;高原;;川滇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研究[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七)—专题一百一十 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学术论坛、专题一百一十一 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一百一十二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C];2021年 |
6 |
钟屹;王蕤;常莹;缪淼;陈晓非;韩鹏;;Bath定律在川滇地区的适用性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二十五: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专题二十六: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专题二十七: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C];2020年 |
7 |
刘宇;张捷;;应用深度学习识别川滇地区地震[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四十: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四十一: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四十二: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C];2020年 |
8 |
李莹;高原;;川滇块体南部地壳结构与地震各向异性[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
9 |
尹迪;董培育;石耀霖;;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数值分析[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21: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专题2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C];2019年 |
10 |
戴启立;唐启家;;川滇地区三维衰减结构反演成像研究[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5: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6: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专题27: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地质灾害[C];2019年 |
11 |
张洪魁;卢军;关华平;刘允秀;张平;唐宇雄;;川滇地区强化地电观测试验研究[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
12 |
臧阳;孟令媛;韩颜颜;李智超;;川滇地区平静异常指标判定及预测效能检验[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C];2016年 |
13 |
焦青;范国胜;戴梁焕;;印尼8.7级地震对川滇地区的影响[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
14 |
杨国华;江在森;王敏;张祖胜;刘广余;丁平;龚平;韩月萍;;印尼地震对我国川滇地区及其南部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
15 |
徐克科;伍吉仓;;中国大陆多尺度应变场的球面小波估计与分析[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C];2015年 |
16 |
石玉涛;高原;;川滇地区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
17 |
熊绍柏;尹周勋;;川滇地区岩石圈上部结构与构造[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
18 |
张志勇;郭一豪;周峰;;基于精确先验物性约束的地球物理正则化反演[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十九 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检测和监测的前沿技术与先进装备研究进展、专题二十 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专题二十一 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C];2021年 |
19 |
董浩;孙凯;;基于正则化无散算子的双旋度方程GPU加速求解算法[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十六 海洋地球物理、专题十七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十八 探地雷达新进展[C];2021年 |
20 |
唐中华;张志飞;徐中明;贺岩松;;基于广义奇异值分解的广义Tikhonov正则化载荷识别[A];第十四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NVTA2021)摘要集[C];202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