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
【摘要】:
煤层底板突水是煤矿五大动力灾害之一,研究开采过程中底板的变形、渗流规律,探索突水机制和防治技术,仍是今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试验、理论、数值分析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对煤层底板突水机制、裂隙演化的连续探测技术和突水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测试了4种岩石(砂岩、灰岩、泥岩和煤)试样在破坏过程中的渗透特性。定义了渗流稳定性指数,简单地分析了非Darcy流ββ因子和加速度系数出现负值的原因。
(2)建立了一种岩层变形—渗流耦合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变形—渗流耦合响应显式快速Lagrange分析法循环框图。在建立本构关系时,定义了描述材料变形状态的函数,考虑了两种破坏形式,即拉伸破坏和剪切屈服,并考虑了变形状态之间的转换。
(3)采用“半耦合”的方法,计算了龙固煤矿屯头系21煤层21201回采工作面底板的突水因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时变边界系统动力学的观点分析了煤层底板的突水机理。认为突水的发生与否取决于煤层底板边界(包括弹性区、塑性区、破裂区和破碎区之间的界面)的变化过程,发生突水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导水通道的形成,二是渗透特性、含水层压力满足一定关系。当突水因数大于1时,发生突水。
(4)采用小四极法测定了灰岩、泥岩和砂岩在渗水和不渗水条件下应力—应变全程电阻率的变化,归纳出应变—电阻率的曲线的几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煤层底板岩层破坏机理及电性变化规律。
(5)利用3D EarthImager软件对底板破坏带动态地电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得到五沟煤矿煤层底板破坏带在工作面推进不同时期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图。依据并行电法测量的思想,设计了不同现场条件下煤矿底板破坏裂隙带动态监测系统,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为现场实际工作提供了参考。
(6)将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龙固煤矿的工作面底板突水综合防治及安徽五沟煤矿底板破坏裂隙带的动态监测。通过对龙固煤矿的工作面底板实施注浆加固,并改进采煤工艺以减小采动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实现了安全回采。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徽煤矿底板破坏裂隙带的动态监测效果表明,采用电阻率法用于底板破坏裂隙带的探测监测效果比较明显,能显示出底板在回采过程中变化破坏情况,有利于底板水情的监测和突水预防措施的制订。
|
|
|
|
1 |
马林;李天珍;张连英;;煤层底板渗流关键层存在性及其作用初探[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2 |
马林;李天珍;李磊;;采场岩层的力学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3 |
孔海陵;陈占清;王路珍;;龙固矿底板突水危害性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5期 |
4 |
李文峰;矿井物探在煤矿防治水中的作用[J];河北煤炭;1999年S1期 |
5 |
孔海陵;陈占清;;龙固煤矿采场底板突水因数与突水危害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
6 |
程明;带压开采工作面底板突水分析与防治[J];河北煤炭;1995年03期 |
7 |
刘伟韬,张文泉,高延法,倪罗平;底板突水预测专家系统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8 |
刘建军,杜广林;裂缝性砂岩油藏流固耦合渗流的等效介质模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年03期 |
9 |
王锦山,尹伯悦,谢飞鸿;水—气两相流在煤层中运移规律[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0 |
张西民,王秀辉;顶板周期来压和底板突水的关系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S1期 |
11 |
刘先贵,刘建军;降压开采对低渗储层渗透性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12 |
刘伟韬,张文泉,李加祥;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进行底板突水安全性评价[J];煤炭学报;2000年03期 |
13 |
许光泉,桂和荣,吴基文;煤矿底板突水分析及底板水防治[J];地下水;2001年03期 |
14 |
张明海;水压裂纹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及计算[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15 |
陶冠米,李守好;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注浆封堵施工技术[J];煤炭技术;2003年09期 |
16 |
于喜东;地质构造与煤层底板突水[J];煤炭工程;2004年12期 |
17 |
梁彦军;刘桂荣;;水文地质对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性[J];中州煤炭;2005年06期 |
18 |
王建;金志浩;;输流管道流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9 |
;矿井物探技术在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10年08期 |
20 |
刘洪磊;杨天鸿;朱万成;于庆磊;;范各庄矿12煤底板突水过程模拟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