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钠氧化的复杂反应动力学与机理
【摘要】:
溴酸钠和亚氯酸钠氧化硫化钠的反应,能呈现氢离子自催化、双稳态和持续pH振荡与Pt电位振荡,计算机可以有效模拟氧化过程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有关的原理和方法有可能应用于有硫化钠的无捕收剂浮选的pH控制过程。
1.溴酸盐氧化硫化钠在封闭反应器的碱性溶液中,溴酸盐和硫化钠的氧化反应,有一个大幅度的pH(2.5 pH单位)变化和铂电极电位(250 mV)变化,并在开放体系中观察到pH双稳态的存在。在pH大于7的碱性或中性介质中,体系的pH从大约7.9上升到9.3,然后下降到6.5。笔者认为存在两个主要的反应过程:BrO_3~-氧化HS~-/H_2S到零价S(0),并有H~+的消耗,是系统pH上升的本质原因,零价S(0)被BrO_3~-进一步氧化为S_2O_3~(2-)并产生H~+,这个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r=k[S_8][BrO_3~-][OH~-]。毛细管电泳测定表明S_2O_3~(2-)的存在,并为最终产物。作者用3组含有HS~-和S~(2-)、HS~-和H_2S、H~+和OH~-的质子和去质子平衡反应以及HS~-/H_2S被BrO_3~-氧化为零价S(0)和S_2O_3~(2-)的化学反应模型成功地模拟了实验测量的pH动力学曲线。
在封闭反应器的酸性溶液中,体系pH从7.8快速下降到7.0,经过一个诱导期平台后再次下降到另一个平台(pH = 5.0)。这样的动力学行为可以用两个氧化过程来表示:BrO_3~-氧化HS~-/H_2S产生零价S(0),并有H~+的消耗,是系统pH上升的本质原因,和零价S(0)被BrO_3~-进一步氧化为SO_3~(2-)并产生H~+,HSO_3~-被BrO_3~-进一步氧化为SO_4~(2-)并释放H~+,是H~+自催化反应。可用4组含有S~(2-)和HS~-、HS~-和H_2S、H~+和OH-、HSO_3~-和SO_3~(2-)的质子和去质子平衡反应以及HS~-/H_2S被BrO_3~-氧化为零价硫(S8)、HSO_3~-和SO_4~(2-)的化学反应模型成功地模拟了酸性介质中实验测量的pH动力学和开放体系的pH双稳态行为。
2.亚氯酸盐氧化硫化钠在开放体系的亚氯酸盐氧化硫化钠的硫酸介质(pH = 5~6)中,发现了一个持续的pH振荡和氧化还原Pt电位振荡。振荡波的周期约50 min,振荡频率与摄氏温度(℃)成正比关系,振荡反应的动力学行为符合阿仑尼斯关系,测得振荡反应的活化能Ea = 87.3 kJ·mol~(-1)。H_2S/HS~-被ClO_2~-氧化为零价硫,是消耗H~+的负反馈过程,S(0)被ClO_2~-/OCl-进一步氧化为S_2O_3~(2-),而S_2O_3~(2-)被进一步氧化为SO_3~(2-),形成的HSO_3~-和ClO_2~-反应产生SO_4~(2-)和H~+,是和硫价态变化有关的H~+自催化反应,是主要的H~+正反馈过程,正、负反馈过程组成一个新的、完全由硫价态变化趋动的pH振荡器。论文建立一个含有S~(2-)和HS~-, HS~-和H_2S、SO_3~(2-)和HSO_3~-、OCl-和HOCl、H~+和HO-的5组质子—去质子平衡反应和9个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亚氯酸盐氧化硫化钠的pH振荡行为,模型涉及11种物质:HS~-、H_2S、S8、S_2O_3~(2-)、SO_3~(2-)、HSO_3~-、OCl-、HOCl、ClO_2~-、H~+和OH,其中,S_2O_3~(2-)的存在已被毛细管电泳测定所证实,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这是H_2O_2氧化S~(2-)的振荡反应中没有考虑到的中间物。模拟结果和观察到的pH振荡行为完全一致。
3.碳酸钙调控系统pH变化的研究石块的颗粒小,对系统pH变化的影响大;搅拌速率高对系统pH变化影响大。该项的研究,对于提高硫化钠在浮选中的利用效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
|
1 |
王峰珍;;加压H_2还原沉析钴的动力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
2 |
王彰九;成志远;;用热导式量热计研究溶液反应动力学[J];化学通报;1986年03期 |
3 |
刘有成,高忠理;氮氧自由基研究——谷胱甘肽与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在碱性水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与机理[J];科学通报;1987年19期 |
4 |
朱顺根;;四氟乙烯热解制六氟丙烯的反应动力学[J];有机氟工业;1987年01期 |
5 |
田雅珍,张明嘉,燕果,李建丰,吴祖望;~1H-NMR法进行α,β-二溴丙酰胺型染料溴化氢消去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波谱学杂志;1988年02期 |
6 |
傅文阁;李佐虎;;谷氨酸发酵动力学模型初探[J];过程工程学报;1988年02期 |
7 |
杨伯伦,杨三八,姚瑞清,郝妙莉,杨高文;乙醇与叔丁醇合成乙基叔丁基醚的反应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8 |
赵敏,周翔;棉织物聚合-交联体系的酯化反应动力学[J];印染助剂;2005年01期 |
9 |
杨俊香,兰叶青;硫化物还原Cr(VI)的反应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10 |
文庆珍,牛万红,朱金华;TDI封端聚醚预聚物与胺类固化剂固化反应的研究[J];聚氨酯工业;2005年02期 |
11 |
蒲守智,游秀丽,徐景坤,申亮,肖强,王丽华,刘刚;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J];精细化工;2005年07期 |
12 |
张贺,黄志明,张照龙,陈坚,祝雪山;等规聚丙烯水相悬浮氯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13 |
王强;沈本贤;凌昊;贺产鸿;李坤;;正十六烷加氢的异构反应动力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8期 |
14 |
刘继泉;秦娟妮;;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动力学研究[J];河南化工;2006年08期 |
15 |
李俊波;向丽;何寿林;程健;;水溶剂红花油合成共轭亚油酸研究——(Ⅱ)反应动力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07期 |
16 |
瞿启云;许戈文;周海峰;饶喜梅;鲍俊杰;;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胶粘剂预聚体的合成及其反应动力学[J];安徽化工;2006年06期 |
17 |
程华农;孙昌青;孙杰;岳金彩;郑世清;;乙醇胺反应影响条件的模拟优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8 |
艾军;郭治;李克健;;神东煤富惰质组加氢液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煤炭转化;2008年02期 |
19 |
代松涛;许慎启;于广锁;;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方法进展[J];煤炭转化;2008年03期 |
20 |
李吉蓉;黄剑锋;曹丽云;吴建鹏;贺海燕;;声化学法合成ZnS纳米晶及反应动力学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