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S的薄煤层采空边界探测理论与试验研究
【摘要】:
在煤矿生产中,很多透水事故都是由于地质资料的缺失或不精确而意外打通废旧矿井、含水空硐造成的。据统计,近年来国内60%以上的淹井事故是由于老空区突水引起的。因此,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探测空硐和煤柱未知边界的方法以解决此类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对槽波形成的机理认识不足、在槽波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上不够成熟,且采用基于ISS(In-seam Seismic)反射界面的探测技术,拘泥于传统的地震地质勘探方法,所以造成槽波探测技术在90年代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解决煤层空硐探测技术难题,美国MSHA资助8个机构进行各种空硐探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采用的煤层间槽波微震法ISS。作者参加了课题组在Black King Mine和Cumberland Mine两个煤矿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寻找可识别埃里震相的保守方法在定位煤层空硐反射边界时,其探测范围和精度上均优于采用其它技术所获得的效果。
据研究可知,煤层越薄,槽波频散特征越强,而槽波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频率,因此很难精确确定槽波速度。并且煤层越薄,槽波的频率越高,阻抗越大,槽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越短,探测的范围越小,识别反射波的难度越大。这些给利用槽波定位薄煤层的空硐边界造成了很大难度。
本论文以Black King Mine煤矿厚度为0.9m薄煤层条件下所作的研究为工程背景,系统分析了薄煤层槽波的频散特征,并在理论上解释了薄煤层槽波高频域和低频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推导出薄煤层槽波相速度和群速度关系方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法求得薄煤层槽波在基阶模式、第一高阶模式和第二高阶模式下的频散曲线。
在厚度为0.9m的薄煤层中使用放炮法做微震震源,通过分析所记录的薄煤层槽波信号发现,薄煤层槽波在频域中存在着高频和低频两个独立且不连续的波段。通过小波分析,可以看到这两个频域几乎在同一时刻触发,并且其小波相关系数的分布在同一时域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这些是薄煤层槽波不同于厚煤层槽波的显著特点。
由于震源布置于煤层中心,炸药的能量对顶板的扰动对第二高阶对称波形模式下槽波高频部分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这一对称高阶波形模式下的槽波的波速基本上和煤层顶底板S波的波速一致,对实验点确定顶低板岩层中S波的波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详细介绍了采用基于ISS的薄煤层空硐探测方法,对薄煤层空硐的探测范围和精度进行了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论文还验证了采用保守的可识别埃里震相方法的有效性,提出并验证了槽波第二高阶对称波形模式存在的理论。建议采用小波分析法提高实验的精度,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通过对比槽波在未知边界煤柱与已知边界煤柱中反射槽波的时频图,来提高评估未知边界的范围的精度。
论文作为基于ISS的煤层空硐探测方法的一部分,与厚煤层、中厚煤层空硐探测方法结合在一起,将组成较为完整的煤层空硐探测方法,计划今后将尽快纳入到数字矿井系统中,在工程实际推广应用中不断完善。
|
|
|
|
1 |
吕金殿,王元明,王厚泉;韩桥煤矿在太原组薄煤层中提高回收率的方法[J];煤炭科技;1999年02期 |
2 |
张全有,何玉海,徐永宽,周常飞,唐东萍;MG200/450-WD型薄煤层滚筒采煤机[J];煤矿机电;2002年05期 |
3 |
吴秀祥,石念光,董和平;崖头煤矿薄煤层螺旋钻无人洁净开采技术应用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5年01期 |
4 |
伦岩;;新型支护技术在沿空留巷中应用[J];煤炭技术;2008年06期 |
5 |
王文江;王化东;贾刚;;铁煤集团第二套刨煤机升级技术改造探讨[J];煤炭技术;2010年03期 |
6 |
任敬贤;张和平;;薄煤层采煤工作面矸石充填技术应用[J];企业导报;2011年07期 |
7 |
Bφ劳斯卡拉干,B、φ、萨姆谢夫,E、A苏达里柯夫,李良生;《斯捷普娜娅》矿ОКЛ70型薄煤层综合机组开采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1987年01期 |
8 |
余开清,范韶刚,孙守山;倾斜不稳定薄煤层气垛支护技术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5年Z1期 |
9 |
王卫军;薄煤层采煤工艺的模糊优选[J];煤炭技术;1997年04期 |
10 |
袁全明,李永生,王忠伟;水力开采薄煤层的研究与探索[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0年04期 |
11 |
;山西焦煤集团从德国引进薄煤层无人自动化刨煤机[J];煤炭工程;2004年07期 |
12 |
马东彩,王东喜;薄煤层综采高产高效开采实践[J];煤炭企业管理;2004年09期 |
13 |
徐震;薄煤层对拉采煤工作面“Z”型和“U”型混合通风方式的试验及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5年03期 |
14 |
刘送永;杜长龙;;ML180Y全液压螺旋钻采煤机液压系统设计[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04期 |
15 |
杨殿海;;薄煤层单产提高的有效途径[J];民营科技;2008年02期 |
16 |
王永祥;;采煤工作面上端头预留煤垛回采技术[J];煤炭技术;2008年09期 |
17 |
李树军;;急倾斜煤层仰斜采煤法的探索及应用[J];煤炭技术;2008年11期 |
18 |
陈德豹;张同军;;综合机械化采煤在薄煤层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8年05期 |
19 |
张义彬;;薄煤层采煤工作面过断层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2期 |
20 |
宫本强;;薄煤层高瓦斯采煤面高压注水技术[J];山西煤炭;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