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形成机制、预报及防治
【摘要】:
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是在建铁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本文选取了近几年铁路隧道修建中所发生的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典型案例,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隧道围岩、地质构造、地下水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物质-构造-动力”是各种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于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超前预测预报的方法。
本文在总结大量铁路隧道围岩中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事故的基础上,建立了6种主要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工程地质模式:(1)岩溶地区泥砂混和物突发型特大突涌灾害;(2)富水区隐伏含水构造引发的特大型突水灾害;(3)强风化岩溶地区稳定型特大突涌灾害;(4)富水区非可溶岩石接触界限引发的中型突水灾害;(5)断层破碎带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6)岩溶陷落柱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同时发现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在许多非可溶性岩地区、地下水并不发育地区也可以发生且规模较大。而在含煤地层下伏的可溶性岩中形成发育的岩溶构造,其岩溶发育速度和强度均远远大于周围没有含煤地层的普通地下水活动区域。
本文通过研究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发展过程,提出了铁路隧道围岩中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认为在自然环境下,只要具备足够储量、足够压力的地下水、丰富的沉积物、通畅的各种成因(构造、风化、岩溶成因)的通道三个基本条件,再加上一定的触发因素(施工、地震等)就可能发生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
本文提出水在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发生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5个作用”:一方面水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水也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形成空间和突涌通道的主要形成营力;5个作用是:(1)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中碎屑物的主要搬运载体;(2)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主要动力的提供者;(3)是储存水砂突涌混合物和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突涌通道的主要形成营力;(4)在岩溶不发育地区或者非可溶性岩地区,是对原有的构造裂隙进行改造和扩展,进而形成一系列的隐伏含水构造的主要物质;(5)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中的主要成分,水的含量也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分类因素之一。
本文在总结施工现场治理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综合治理的“三原则”,即:(1)超前预报与地质工作相结合,探明成因、建立模型;(2)隧道排水与注浆加固相结合,因地制宜、排堵结合;(3)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相结合,控制灾害、保证安全。并指出: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和施工地质工作,摸清主要控制因素,建立工程地质模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是铁路隧道施工中防治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合理途径。
|
|
|
|
1 |
李建交,屠厚泽;关于矩形基坑中突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3期 |
2 |
谭松林;考虑土体强度的建筑基坑突涌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3 |
杜磊;;天津市某地铁工程中厚砂层微承压水的处理方案研究[J];天津科技;2010年02期 |
4 |
李喜安;郑惠芳;康景辉;邓亚虹;李亮;陈文军;;黄土地层突涌破坏机理物理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5 |
丁春林;;软土地区弱透水层承压水基坑突涌计算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10期 |
6 |
丁春林;王东方;;基于塑性破坏的承压水基坑突涌计算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11期 |
7 |
马石城,印长俊,邹银生;抗承压水基坑底板的厚度分析与计算[J];工程力学;2004年02期 |
8 |
李喜安;黄润秋;彭建兵;陈志新;;关于物理潜蚀作用及其概念模型的讨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6期 |
9 |
谭松林,江权;武汉市高层建筑岩土工程问题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S1期 |
10 |
;目击[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5期 |
11 |
黄友顺;梁新春;冯光;;突涌“泥石流”形成机理的分析[J];煤炭技术;2009年09期 |
12 |
刘连喜,陈浩,廖建生,唐传政;浅析武汉地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J];城市勘测;2000年02期 |
13 |
黄友顺;梁新春;冯光;;东荣二矿7206掘进工作面“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
14 |
何满潮;周旭荣;韩雪;刘成禹;孙全;;“中华第一井”遗址水文地质病害调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
15 |
刘成禹;何满潮;;水库渗流影响文物遗址安全发掘研究——以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遗址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年04期 |
16 |
张文龙;;上海全新统地层中地下水类型和不良作用分析[J];上海地质;2008年02期 |
17 |
吕锋,吴浩;软土深基坑中的角落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2期 |
18 |
许崧,阎长虹,孙亚哲;城市地下工程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
19 |
宁馨;猩猩心我知[J];知识就是力量;2004年05期 |
20 |
龚士良;吴继红;;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防治对策[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