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
【摘要】:
以高压超临界CO_2地球化学反应器模拟CO_2在煤储层中的储存过程为研究平台,选择不同煤级、不同粒度煤作为模拟储存的样品,以压汞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技术为手段,对实验反应前后煤样品的密度、总孔容、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参数进行分析测试和对模拟储存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进行了研究,并对煤在CO_2储存过程中的压缩性、膨胀性以及孔裂隙的演化进行了探讨。本次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CO_2地质储存的模拟实验研究方法体系,并论证了其可行性
以高压超临界CO_2地球化学反应器为模拟平台,采用不同煤级、不同粒级的煤作为模拟样品,从不同矿物在不同时间阶段溶出的差异性特征入手,对煤样进行不同时间的CO_2模拟地质储存实验,并对反应后的煤样和水样进行分析测试,很好的实现了CO_2的模拟地质储存过程,并从模拟装置的稳定性、实验环境参数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样品处理的规范性等方面论证了模拟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2)CO_2的地质储存过程对煤储层具有明显改造作用
CO_2地质储存后,孔隙体积的增大使得煤样品的真密度有增加趋势,而矿物质的溶出则使得视密度呈下降趋势;各煤级样品的总孔容、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均在反应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增大,其中以无烟煤表现最为突出。煤储层本身固有属性的发育特征也影响了CO_2储存后煤孔隙结构的变化,无烟煤微孔相对发育,微孔占有比例从反应前的76.95%增加到88.98%,而大孔比例相对下降;褐煤大孔发育,反应后大孔比例从14.40%增加到24.25%,微孔比例变化相对较小。CO_2地质储存对煤储层的改造还表现出地球化学反应后煤储层“软化”的趋势;分形维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煤的压缩性直接与煤级相关,即煤级越高相对越难被压缩,同时CO_2的储存过程使得煤中矿物质大量溶出,从而使得煤较储存前更易被压缩。
(3)CO_2地质储存过程中发生了煤中元素地球化学的规律性迁移
CO_2储存前后元素由于各自活性的不同而表现出分期分批优势组合的迁移特征,元素的活性主要取决于煤中与之赋存相关的无机矿物,Ca、Mg、Mn、Sr、Zn、Co、Ba、As、Cr、Cu等与碳酸盐矿物相关的元素在CO_2储存的整个过程中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迁移能力,与硫化物矿物或者硫酸盐矿物赋存相关的元素则在反应的中后期表现出迁移特征,而Si、Zr、Be、Sc、Ga和Rb等与硅酸盐矿物相关的元素则在反应后期才表现出一定的迁移能力,溶解迁移是CO_2储存过程中元素迁移的最主要方式;同时,CO_2的储存过程也促使了煤中As、Mo、Zn等生态微量元素的迁移,表现出了很强的迁移特征,迁移率分别为31.15%、23.87%和48.87%,在反应后的水中浓度高度富集。因此,CO_2注入煤储层后,有必要对Pb、As、Cu和Cr等具有较强污染作用的元素进行监测。
(4)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存在耦合关系,并构建了孔裂隙演化的地球化学模式
煤储层孔裂隙的演化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即煤基质内孔隙的增大和连通、原有裂隙的扩展以及新裂隙的产生,元素或元素组合的优势迁移特征可以反应出煤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具有较大迁移率的Ca、Mg、Mn、Sr、Zn、Co、Ba等元素组合可以反应出煤中碳酸盐矿物受到了强烈的改造,具体体现在对以充填形式存在于煤中的碳酸盐的溶出所导致的煤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造上。基于储层应力分布变化、矿物溶解迁移和元素组合迁移特征建立了CO_2地质储存过程中孔裂隙演化的地球化学模式,CO_2储存的不同时期孔裂隙表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具体为初期渗透率变低、短暂渗透率稳定、中期渗透率增大和后期渗透率稳定4个阶段。储层中应力分布的变化和矿物质的溶解特征是控制孔裂隙演化的关键因素。CO_2的储存过程较大的改善了煤储层的孔裂隙结构,使得其开启性和连通性均得到了有益的改善,CO_2的注入改变了煤层中气体成分和浓度的分布、改变了各气体组分的分压,从而导致了CH4的解吸,渗透率的改变加快了气体扩散和渗流的通道和速度,加速了CH4的解吸和扩散,从而使得整个解吸-扩散-渗流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提高了煤层气的采收率,也实现了CO_2的储存。
|
|
|
|
1 |
姚民昌;程爱华;尹杰;齐凤武;;喷施CO_2对黄瓜生理代谢影响研究初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
2 |
蒋高明,韩兴国,周广胜;北京山区典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大气CO_2浓度、草本层光合作用及土壤释放CO_2变化特点(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1997年07期 |
3 |
于申,李国诚,于家升;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绝缘材料热解产物中CO_2含量[J];高师理科学刊;1998年01期 |
4 |
周家贤;21世纪的新碳源[J];煤化工;1999年02期 |
5 |
赫英,廖永胜;胜利油田富CO_2含金流体及有关成因问题[J];地质论评;2001年05期 |
6 |
宋兆楼;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_2的实验改进[J];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7 |
李政;王哲;麻林巍;付峰;倪维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一些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04期 |
8 |
D.C.吉尔曼诺夫
,P.A.秦可娃
,李鸿生;按照CO_2体积测定微量CO_3[J];石油实验地质;1966年02期 |
9 |
;高精度全国产化CO_2细胞培养箱研制成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0年04期 |
10 |
郭进林,吴惠联,张玉昆;一种简易实用的CO_2培养装置[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2年03期 |
11 |
Charles Blue
,张昌明;冰川中CO_2为人类历史时期提供的大气层信息[J];地质科技情报;1993年02期 |
12 |
禚柏欣;CO_2激光治疗腱鞘囊肿2例[J];应用激光;1994年02期 |
13 |
张亚兰,程肖蕊,杨柏明,杨松涛,李彦舫;CO_2浓度升高对禾本科植物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S1期 |
14 |
李潇;CO_2可以溶解蛋白质[J];生命的化学;1996年03期 |
15 |
孙玉梅,郭迺嬿;莺歌海盆地CO_2气成因探讨[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年03期 |
16 |
陈爱群;;利用遥感数据估算将来北方森林的碳螯合量[J];测绘科技情报;2004年02期 |
17 |
李水;全球性CO_2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J];世界农业;1991年02期 |
18 |
乔然;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_(CO_2))的取样手段和分析计算方法[J];海洋预报;1993年01期 |
19 |
刘先曙;利用海藻和CO_2生产石油[J];科技导报;1994年09期 |
20 |
马养武;开槽式相位锁定被导列阵CO_2激光器[J];光学仪器;1995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