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混空气工程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现代工程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艺、设备、产品等组成的系统日趋规模化、复杂化和智能化,其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件件震惊世界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的发生,使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环境、社会问题超过了事故本身。工程安全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只有深入分析工艺介质、工艺条件,运行过程安全原理,才能找出各种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评价装置本身的实际安全状况。在此基础上,解决其本质安全,并相应给出其管理对策措施以应付各类可能危险。
论文先对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LPG)混空气装置及生产工艺作一定的描述。通过分析介质的各种特性,结合其工艺装置特点,辨识生产过程的各种危害因素,并利用过程安全原理与技术对各种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该装置的危险性,提出应急预案,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来对付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状态。
在综合比较各种评价法的基础上,确定选用道化学公司(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7版)对LPG混空气装置进行评价。对道化学公司(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7版)的单位进行标准化,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简洁、方便。为了方便评价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笔者利用Visual Basic编程软件开发了道化学公司(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7版)应用系统。根据国内外同类装置和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主要单元LPG储存单元、气化单元和混气单元进行了客观评价,给出准确的评价结论。
管道在该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道泄漏事故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发生频率是较高的,同时由于LPG的火灾爆炸特性,燃气管道泄漏必须杜绝。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可能引起的泄漏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对于可以再利用的原有煤气管路必须进行相关改造。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管材,讨论了改造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首次采用管道的风险分析方法对空混气输气管道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对原有的管道保障体系提出了改进,使得现在的管道保障体系更为适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安全管理。
|
|
|
|
1 |
郭章林;雒燕;;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城市燃气管道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07期 |
2 |
张良;罗金恒;赵新伟;张广利;张华;;含体积型缺陷输气管道改输油管道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焊管;2011年03期 |
3 |
;宁波寰球安全评价中心[J];宁波化工;2004年02期 |
4 |
刘新宁;李(韦华);;民用燃气管道安全评价与治理[J];石化技术;2007年01期 |
5 |
程国明;李文鹏;郭占峰;;输气管道下急倾斜煤层开采应力分布规律[J];煤矿开采;2010年04期 |
6 |
;《含能材料安全评价专辑》征稿[J];含能材料;2010年06期 |
7 |
王广亮;化工、石化生产装置安全评价的模式与方法[J];化工劳动保护;1998年S1期 |
8 |
孙连捷;安全评价和安全评价程序的论述[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9年01期 |
9 |
王小群,张兴容;浅述工业企业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0 |
张安明,张延松,秦文贵;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方法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2期 |
11 |
石少华;安全评价活动必须规范有序[J];劳动保护;2005年04期 |
12 |
毛建;姚安林;蒋宏业;李又绿;;采用黄金分割法进行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价[J];油气储运;2009年10期 |
13 |
秦国祥;王旭;;岗位作业条件安全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1989年02期 |
14 |
李达志;;容器内作业气体成份的安全评价[J];中氮肥;1989年04期 |
15 |
王三明,蒋军成,姜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系统安全评价[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1年02期 |
16 |
于雁武,于雁荣,袁俊明,刘玉存;乙烯工业中环氧乙烷生产系统安全评价[J];广东化工;2005年02期 |
17 |
王俊;安全评价在中小企业现代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7期 |
18 |
张丽,张礼敬,孟亦飞,陶刚,臧铁柱;虚拟现实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9 |
贾宏禹;周思柱;李美求;;层次分析法在安全检查表中的运用[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年01期 |
20 |
王红军;张建中;张敏;;强化评价 严格把关 为实现安全生产保驾护航[J];山西煤炭;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