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复合桩基非线性工作机理模型试验研究与分析

李雄威  
【摘要】: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桩与桩间土的直接承载能力,由于考虑了桩和地基土的共同作用,这使工程用桩量大大减少,可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对复合桩基非线性共同作用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单桩系列模型试验和群桩系列模型试验,并针对试验成果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1) 群桩受荷时,桩间土体会发生绕桩流动,桩的遮拦作用使承台底土体受到极限滑动阻力,从而使土体极限承载力有一个增加值△f_u,事实证明了承载力提高解的合理性。 (2) 在大桩距群桩的情况下,桩较早地发挥到极限状态,随后承台下土体才充分参加工作,承担后续加荷的主要部分,进入以土体承载为主要表现的极限状态,同时在大桩距的情况下桩土的荷载分担是明确的,群桩中各单桩的极限桩侧摩阻力和极限桩端阻力等主要受力特性都趋近于独立单桩,试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了塑性支撑桩的概念。 (3) 在大桩距时,群桩中基本受荷单元的桩、土荷载分担特性与带承台单桩的情况较接近,这说明用带承台单桩模拟大桩距群桩基本受荷单元是合理的,但群桩中带承台单桩单元之间会产生削弱作用,说明群桩效应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所以在实际工程中用带承台单桩模拟大桩距群桩中的基本受荷单元时,需进行适当的折减。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和塑性支撑桩概念的合理性,这为土与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力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谭睿,刘立志;复合桩基与桩体复合地基[J];湖北地矿;2002年03期
2 蒋刚,宰金珉,陈国兴,胡庆兴,苏静波;复合桩基设计与沉降分析[J];岩土力学;2003年03期
3 王纬宜;钢筋混凝土预制小方桩复合桩基[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4期
4 熊启东;复合桩基极限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5 胡庆兴,陈国兴;复合桩基优化设计方法与工程验证[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郑刚,顾晓鲁;复合桩基设计若干问题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5期
7 方鹏飞,朱向荣 ,徐骥;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复合桩基[J];建筑技术;2003年03期
8 张雁,朱春明,黄强,周友渔,陈鼎榕, 林轰,陈孝慧;复合桩基在沿海软土地基中的研究应用[J];建筑科学;1994年03期
9 刘岩绮,初光;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在小高层住宅中的应用[J];住宅科技;2000年04期
10 林柏,李文岳,单天鹏,朱向荣;复合桩基桩端持力层的研究与讨论[J];建筑施工;2001年04期
11 金菊顺,王幼青,庄新玲;复合桩基承台效应试验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2 葛忻声,龚晓南,白晓红;高层建筑复合桩基的整体性状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13 陈晓平,刘祖德;复合桩基承载力可靠度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14 万颖;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步骤[J];安徽建筑;2001年01期
15 彭小荣,郑俊杰;复合桩基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16 林柏,朱向荣,斯海瑜,张昕;桩端持力层为硬土层的复合桩基设计[J];浙江建筑;2002年S1期
17 蒋益平,孙志伟;树根桩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中的应用[J];住宅科技;2003年03期
18 李镜培,楼晓明,贾付波;复合桩基的承载力安全度与可靠度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2期
19 李韬,黄建华,高大钊;弹性承台下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变分法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0 杨军龙,陈然,孙邦臣;复合桩基沉降的一种解析解[J];岩土工程技术;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过超;袁洪;刘高;付佰勇;;逆作复合桩基桩土荷载分担性能试验[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徐骥;方鹏飞;朱向荣;;复合桩基在杭州百货大楼二期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3 蒋刚;宰金珉;陈国兴;胡庆兴;苏静波;;复合桩基设计与沉降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宰金珉;王旭东;凌华;余闯;戚科骏;;基于差异沉降控制的桩基非线性优化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宰金珉;;复合桩基设计的新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丁朝辉;何峥嵘;江欢成;杜刚;;空腔后填式桩土承载力调节装置在厦门当代天境基础中的应用[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雁;黄强;朱春明;温海洪;林最俭;;深厚软土地区多层建筑地基几种处理方法的工程实践与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洪;杨桂华;赵国景;;复合桩基工作性状的数值模拟[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9 贾宗元;裴捷;魏汝楠;姚建明;;控制沉降量的复合桩基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宰金珉;;桩基础非线性设计理论与应用——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褚航;复合桩基共同作用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2 韩云山;独立柱基下承台、群桩与土共同工作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3 姚怡文;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承载力与变形可靠度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印长俊;软岩地基中大直径嵌岩桩复合桩基的原型观测与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5 薛江炜;桩伴侣(变刚度桩)对直接基础与间接基础的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裴颖洁;桩—承台(筏板)—土在不同构造方式下的相互作用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8 刘俊飞;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茅晓辉;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兴;复合桩基在桥涵基础中的应用研究及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郭正鹏;郑州地铁隧道开挖对近邻复合桩基影响效应数值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3 卢娜;基于地基与结构共同作用理论的复合桩基沉降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马凯凯;复合桩基差异沉降影响因素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5 侯慧敏;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桩基承载特性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国亮;复合桩基桩土共同作用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功博;大直径钢管复合桩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黄亮雄;岩溶地区复合桩基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3年
9 董宏波;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余闯;复合桩基沉降计算和差异沉降控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