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
【摘要】:随着桩筏基础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普及,桩-土-承台相互作用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考虑共同作用的桩筏基础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大部分仍然建立在弹性分析基础之上,共同作用分析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中必须引入与地基和桩基实际工作状态相符的非线性工作性状。
基于目前对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认识和现场测试的局限,本课题借助于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的工作性状展开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通过桩-土-承台共同作用模型试验的设计,对承台、单桩和台单桩在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工作性状进行了研究,得到非线性工作条件下的P-S 曲线以及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和基底反力等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常规桩距和大桩距条件下,桩、土的受力机理和非线性共同作用随荷载变化规律,加深了对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机理的认识。试验结果表明群桩破坏时平均基底反力大于带台单桩的平均基底反力,为桩的遮拦作用对承台下土体极限承载力提高值的理论分析结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2. 利用三维有限元对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反分析求得合理的计算参数基础上,对相关模型试验进行了进一步的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在规律上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了在合理选取土体本构模型和计算参数的条件下,三维有限元能有效地用于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由数值模拟得到的大桩距条件下桩间土的变形和竖向应力分布规律,印证了复合桩基沉降计算中必须考虑桩间土变形的假设。承台下土体位移场的分布规律揭示了桩的遮拦作用使得土体绕桩流动的事实,说明了承台下土体有克服桩壁绕流阻力而发生侧向挤出破坏的可能性存在,对复合桩基破坏模式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就已有文献资料,未见有采用模型试验结合三非数值模拟对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进行全面研究的类似报道。由模型试验得到的桩的遮拦作用对承台下土体极限承载力提高和数值模拟得到的土体绕桩流动等成果,不仅验证了
|
|
|
|
1 |
梁晓程;;交通荷载下道面与软土地基协同工作分析[J];北方交通;2008年07期 |
2 |
叶建忠;周健;韩冰;;考虑不同成桩方式单桩特性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
3 |
王建华;杨海明;;软土中桶型基础水平循环承载力的模型试验[J];岩土力学;2008年10期 |
4 |
;输气管线用天然气离心式压缩机整机闭式模型试验[J];流体机械;1977年04期 |
5 |
郑楚珮;张桂秀;;三三○工程2船闸反弧形阀门减压模型试验[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80年03期 |
6 |
许景贤;非圆形截面管道中水击波速的计算及模型试验问题[J];水力发电;1983年08期 |
7 |
陈家扬;;都江堰外江临时闸模型试验与原型检验[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83年01期 |
8 |
;蟹爪式装岩机工作机构微机应用模型试验台课题通过鉴定[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85年03期 |
9 |
刘厚生;SDY-1型数字多用应变仪简介及其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1986年01期 |
10 |
张汝有;孙树栋;孙文成;程德明;卢德明;;封闭框架的扭转应力计算与实验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1987年02期 |
11 |
蒋静华;;竖井贯流式水轮机的可逆特性及经济效益[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12 |
彭立敏,周铁牛,韩玉华;浅埋隧道地表砂浆锚杆预加固效果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1992年02期 |
13 |
张相峰;王喜英;;海河河口模型试验的初步研究[J];海河水利;1992年05期 |
14 |
邹志晖,陈霞龄,韩伯鲤;砌石双曲拱坝坝体应力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3年01期 |
15 |
苏鲁平;;短模型上的明渠非恒定流试验[J];人民长江;1993年01期 |
16 |
朱林楠,李东庆,郭兴民,俞崇云;多年冻土区短桩架空通风基础房屋的模型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1995年02期 |
17 |
蔡志鹏,赵海燕,吴甦,鹿安理,蔡志雁;利用相似理论预测焊接变形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
18 |
马晓娟,杨家玉;体外预应力简支梁模型试验[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4期 |
19 |
王召兵,缪吉伦,刘建国;涪江富金坝船闸输水型式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5年04期 |
20 |
武彩萍,勾兆莉,郭慧敏,宋莉萱;浅谈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关键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