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化单体对支化聚合物合成的影响
【摘要】:
本论文以苯乙烯为共聚单体,α-溴代异丁酸叔丁酯为引发剂,CuBr/2,2'-联二吡啶为催化体系,分别以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乙烯基苯为支化单体,在90℃下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支化聚苯乙烯。利用气相色谱(GC),通过三检测凝胶渗透色谱(TD-GPC)及核磁(1H-NMR)等方法对聚合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测试,并对合成的聚合物结构进行了分析。
对聚合反应的全程支化发生与发展机理研究表明:(1)支化在反应初期就出现,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内支化分子的含量和支化程度不断升高。(2)反应初期,偶联反应主要发生在初级链之间;反应后期,支化分子间的偶联反应越来越明显,并导致聚合物分子量迅速上升,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3)体系由三种分子量和支化程度不同的组分组成:初级链、带有两条初级链的最简单的轻度支化分子和带有三条以上初级链的高度支化分子的混合物。初级链的残留是ATRP合成支化聚合物分子量相对较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支化聚合物的支化度仅仅是一个平均值概念。
对不同反应条件下合成的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研究表明:采用不同链长的双甲基丙烯酸酯制备的聚合物结构上相差不大;DVB为支化单体时,更容易制备高分子量和高支化度的聚合物。
|
|
|
|
1 |
张庆,孙彦彬;改变调整剂 提高LDPE膜料产品质量[J];黑龙江石油化工;2000年04期 |
2 |
周志平;孔祥涛;盛维琛;朱申敏;颜德岳;;AB_g型缩聚形成的超支化聚合物的支化度与分子形态[J];化学学报;2007年20期 |
3 |
易建建;齐胜利;武德珍;;超支化TAPOB/BPADA-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10期 |
4 |
曲凤华;卢惠和;;红外光谱法测定高密度聚乙烯的支化度[J];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
5 |
汪健,刘景江,沈家(马总);星形SIS嵌段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年02期 |
6 |
王德华;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聚合物的支化度和分子量分布[J];合成橡胶工业;1978年05期 |
7 |
孙本惠;金日光;;关于高分子支化度的测定及其对物理-机械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2期 |
8 |
张万喜,庄国庆,孙家珍;支化聚醋酸乙烯酯的辐射交联[J];高分子学报;1986年05期 |
9 |
冯英
,李良超;共价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烯烃的气相标准生成焓[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10 |
赵元力,李良超,罗明道,屈松生;共价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Ⅸ)——R(CH_2)_nR的气相标准生成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11 |
戴剑峰;俞炜;周持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扩链产物的分子结构[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10期 |
12 |
薛行华;王海华;;支化PE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0年02期 |
13 |
朱万章,应琦琮,施良和;聚乙酸乙烯酯的溶液性质及长链支化度[J];高分子学报;1983年01期 |
14 |
汪健,倪卓,赵大庆,魏青阳,杨梅林,沈家(马总),刘景江;苯乙烯—异戊二烯星形嵌段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形态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5年01期 |
15 |
冯亚非;共价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烯烃的气相标准生成焓[J];甘肃高师学报;1998年03期 |
16 |
牟建新;张春玲;王贵宾;陈杰;姜振华;;通过A_2+B_3反应制备超支化聚芳醚酮荧光材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12期 |
17 |
周志平;张际亮;盛维琛;颜德岳;;非等速率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反应产物的支化度[J];化学学报;2008年22期 |
18 |
顾艳霞;;反应温度对聚3-乙基-3-羟甲基环氧丁烷支化度的影响[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
19 |
孙彦璞;程国平;;聚酯型水性聚氨酯预聚体黏度及其水分散性的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7年01期 |
20 |
刘景江,汪健,沈家(马总);苯乙烯-异戊二烯星形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中间相松弛[J];应用化学;198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