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稳定性分类的BP网络模型研究
【摘要】:
围岩稳定性分析和评价问题是岩体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岩体稳定性分类方
法作为古老而有效的分析评价方法,随着数学手段和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出发,利用其处理非线性问题能力
强的特点,建立一种较系统的围岩稳定性分类评价方法。主要的内容有:一、
针对在对特定工程围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其分类指标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用
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通过计算输入层节点贡献率的手段来确定分类指标的方
法,并推导出计算过程;二、针对BP网络收敛速度慢和隐层节点结构难以确
定的问题,对BP算法作了改进并给出确定隐层节点数的方法;三、鉴于面向
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已非常流行,实现了面相对象的BP人工神经网络设计,
并建立了围岩稳定性分类的BP网络系统;四、用实现的系统对广州抽水蓄能
电站工程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证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工程地质
数据分析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
|
|
|
1 |
杨朝晖,刘浩吾;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9年04期 |
2 |
费为进,经苏龙;多级模糊分级聚类法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2年01期 |
3 |
冯玉国;灰色优化理论模型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1996年03期 |
4 |
李攀峰,张倬元,陶连金;某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
5 |
杨朝晖,刘浩吾;对“灰色优化理论模型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一文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06期 |
6 |
周保生;综放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及其支护对策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
7 |
胡建华,王福寿,张世雄,谢达武,张兴才;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MBP神经网络识别[J];岩土工程界;2001年12期 |
8 |
鄢建华,汤雷;水工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现状与发展[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
9 |
陈湘君;软弱膨胀性围岩隧道的设计与施工[J];铁道标准设计;1994年12期 |
10 |
谷兆祺,陈敏中,吕明;地下埋藏式压力钢管钢板与围岩联合作用问题[J];水利学报;1982年10期 |
11 |
李运涛;隧道施工围岩现场监控量测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3期 |
12 |
刘卫华;黄润秋;裴向军;董秀军;韩祥森;;危岩体调查及稳定性工程地质分类方法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
13 |
宫凤强;李夕兵;高科;;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的突变级数法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4 |
刘传起,王德贵;围岩洞室的加固机理与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3年03期 |
15 |
潘家铮;地下结构设计和有限单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80年04期 |
16 |
齐占国,高崇林,张金锋;围岩量测技术在隧道新奥法施工中的应用[J];东北公路;1997年01期 |
17 |
霍润科,刘汉东;神经网络法在地下洞室围岩分类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8 |
熊也良,刘东,郎珉;浅议设计围岩变更对隧道施工经济效益的影响[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0年03期 |
19 |
胡宝清;可拓评价方法在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0年02期 |
20 |
赵震英;洞群开挖围岩破坏过程试验[J];水利学报;1995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