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参数优选算法研究及其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

杨晓华  
【摘要】: 本文对单纯形算法、Rosenbrock算法和模式搜索算法等多种常规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混沌算法和最大熵优化等多种革新优化算法以及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遗传算法(GA)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针对不同水文模型所出现的大量高维、多峰、非线性、不连续、非凸性等复杂的参数优选问题,建立了改进的加速遗传算法、改进的混合加速遗传算法并对上述改进的加速遗传算法进行数值模拟、系统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并与常规优化方法进行比较,提高了水文模型参数优选的稳健性和解的精度以及遗传算法的速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二进制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杂交算子、变异算子进行改进,建立了改进的加速遗传算法,提高了GA的全局优化能力。 2.利用混沌变量特定的内在随机性和遍历性,建立了简单混沌优化算法。 3.在进化过程中,根据种群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杂交、变异算子大小,把这一思想应用于加速遗传算法中,提出基于动态杂交、变异操作的自适应加速遗传算法,克服了算法的早熟收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GA的全局优化能力。 4.二进制编码有时不便于反映所求问题的结构特征,对于一些连续函数的优化问题,GA的局部搜索能力也较差。相邻整数的二进制编码可能具有较大的Hamming距离,这种缺陷将降低遗传算子的搜索效率。格雷码遗传算法虽然可以克服二进制编码的Hamming悬崖这一缺点,但也存在着收敛速度慢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格雷码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并将格雷码加速遗传算法应用于河流横向扩散系数、结构最优设计和非线性极大极小问题等参数识别问题中,大大提高了格雷码遗传算法解的精度和搜索效率。 5.二进制编码需频繁的编码和解码,计算量大。实数编码遗传算法虽然不需频繁的编码和解码,但局部搜索能力有时也较差。本文在实编码遗传算法中加入单纯形法、模拟退火法和模式搜索法,提出了单纯形混合加速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和模式搜索混合遗传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GA的计算量,提高了GA的搜索效率、全局优化能力和解的精度。 6.建立了上述两点杂交、两点变异格雷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模式定理,给本文所建立的格雷码加速遗传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7.对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拟退火算法的搜索效率。 8.和用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变尺度算法(DFP)利实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解决了带约束的环境优化问题。 9.本文对10种优化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进行了数值实验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混合加速遗传算法SAGA、JHGA的全局优化性能较好。 10.给出了12种参数优选方法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结果,建立了适合于水文模型尤其是流域水文模型的混合加速遗传算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晓华;杨志峰;郦建强;沈珍瑶;陈强;;水文模型参数识别算法研究及展望[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2 王钦梁;;水文模型[J];人民长江;1980年02期
3 万洪涛,万庆,周成虎;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进展[J];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04期
4 宋星原;舒全英;王海波;廖为民;;SCE-UA、遗传算法和单纯形优化算法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5 熊立华,郭生练;三层耦合流域水文模型──(Ⅱ)应用比较与评价[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黄新会,王占礼,牛振华;水文过程及模型研究主要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4期
7 王渺林;傅华;高攀宇;;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戚晓明;陆桂华;金君良;;水文多尺度仿真研究[J];人民黄河;2006年11期
9 曾新民,赵鸣,苏炳凯,汤剑平,郑益群,桂祁军,周祖刚;一个水文模型与区域气候模式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2期
10 戚晓明;;水文模型的尺度性探讨[J];人民黄河;2008年08期
11 夏积德;吴发启;郭江涛;孙茂存;;分布式水文模型建模过程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2 刘志雨,张瑞芳;SCLS模型在长江寸滩~螺山段的应用[J];人民长江;1996年08期
13 黄平,赵吉国;流域分布型水文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J];水文;1997年05期
14 金鑫;郝振纯;张金良;;水文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4期
15 尹雄锐;夏军;张翔;王晓妮;;水文模拟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力发电;2006年10期
16 Soroosh Sorooshian;;水文模型演变:从洪水预报到水文气象预测(英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7 许有鹏;;遥感信息在水文模型参数确定中的应用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2年04期
18 任立良,刘新仁;数字高程模型信息提取与数字水文模型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19 王中根,刘昌明,左其亭,刘青娥;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20 曾新民,赵鸣,苏炳凯,汤剑平,郑益群,桂祁军,周祖刚;一个耦合水文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研究(英文)[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崇育;夏军;;大尺度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以及与气候模型耦合的可能性、挑战和展望[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谢正辉;刘谦;苏凤阁;杨宏伟;;基于全国50×50km~2网格的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渺林;夏军;易瑜;;分布式水文建模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景玉;徐宗学;;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渭河流域中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建;谢正辉;陈锋;肖子牛;薛建军;;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国平;王纲胜;;基于遥感与GIS的气候/气象—水文耦合模型研究初探[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璞;王建;刘艳;李杨;;SRM模型在玛纳斯河流域春季洪水预警中的应用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8 王渺林;;分布式水文建模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A];湖北省测绘学会2004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潘世兵;李纪人;;流域水文模型和GIS集成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帅开德;王杲;罗秉良;;GPS高程转换的模型参数优选与稳健估计[A];经天纬地——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华;参数优选算法研究及其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2年
2 王文川;水电系统中预报与调度的混合智能方法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郭俊;流域水文建模及预报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于澎涛;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5 H.A.Prasantha Hapuarachchi;[D];河海大学;2003年
6 谢景新;非线性多步预测与优化方法及其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力;半干旱半湿润流域洪水预报模型的研制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蒋梅;基于不同率定期资料的月、季径流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魏林宏;时空尺度对洪水模拟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王加虎;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长森;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郭太英;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梁睿;HEC-HMS水文模型在北张店流域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夏达忠;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王志璋;汾河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6 樊明兰;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中尺度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曾举;GIS水文模型及降雨径流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8 孙友波;基于DEM的水文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许钦;基于DEM的黄土区小流域产流产沙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孙艳玲;三峡库区流域降雨径流数字模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文模型的现在与未来[N];中国水利报;2009年
2 本刊记者 刘艳飞 采访整理;院士专家探讨水文科技与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本刊记者 吴頔 刘艳飞;杨大文:为祖国做事才有归属感[N];中国水利报;2007年
4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小凤 张利平;气候变化下要加强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8年
5 高立洪 果天廓 段连红;胡和平:愿做乐水智者[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记者 张虹;珠江:新技术预报水情获突破[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勇攀技术高峰的易发新[N];中国石油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刘岚 通讯员 范国庆;科技创新:为黄河水文插上腾飞的翅膀[N];黄河报;2008年
9 特约记者 曾维胜;辽河沈阳采油厂节气效果喜人[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谢平 陈广才 雷红富 李晶;变化环境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要全面考虑[N];中国水利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