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流域集成化水管理研究

梁慧稳  
【摘要】: 论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目前水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水管理问题的新模式—流域集成化水管理(WIWM);基于系统论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思想,采用综合集成的技术路线,首先研究人事层次、部门层次、信息层次上的集成,继而探讨人事/部门/信息三者间的集成,以此来构建流域集成化水管理(WIWM)的宏观管理模式。在人事集成方面,从集成的作用入手,探讨人事集成的两种方式——即专家群体集成及水管理职能人员的集成;在部门集成上,以流域现有管理体制为基础,通过设置中介协调机构,把与流域水管理有关的不同职能部门协调统一起来,以改善对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在信息集成方面,通过剖析水利信息化现状,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为核心,研究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防洪自动化调度系统、水质监测保护系统和供水调度优化系统四个子系统的集成。通过人事、部门及信息的集成,可以改变流域“各自为政”、“单打一”等目前水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在宏观管理模式的框架下进行微观管理内容的研究,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博弈分析,得出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必须明确水权和征收水资源费的结论,进而研究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地域段间的初始分配和水资源的定价问题。 研究流域水资源的初始配置时,笔者剖析了影响水资源分配的要素,综合比较了水资源分配中应遵循的诸多原则,从流域全局出发,建立水资源分配模型。笔者运用这一模型对山西汾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具体的个案探讨,并进行了水资源分配计算,其结论对汾河沿途各地用水户用水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研究流域水资源的定价问题时,笔者把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方面分开进行定价探讨,该定价法较之于传统定价法更为科学,是目前较完整的水资源定价方法。为了结合汾河二坝灌区进行水资源定价的个案剖析,笔者还对通用定价方法中的弹性定价法进行了演化,用演化后的公式对灌区的农业水价进行了重新定价。其结果可作为灌区水价改革的参考依据之一。 这样,笔者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探讨了流域集成化水管理模式,无论是方法或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流域集成化水管理(WIWM)对于改善水管理部门间权利分散化现象、水分配利益团体间相互对抗的利益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因此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水管理模式必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曾思育,傅国伟;水资源的系统性及其集成化管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2 曾思育,傅国伟;中国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集成化水管理模式的推行[J];水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3 张金萍,曾赛星,杨旭,齐国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新论[J];海河水利;2004年04期
4 沈坩卿;;中国水管理中的环境问题[J];水电能源科学;1986年04期
5 姜斌,党卫红;加强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水利发展研究;2002年04期
6 周年生 ,袁玮;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问题[J];天津科技;1999年02期
7 ;我国九成县乡和城市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J];水利规划与设计;1996年04期
8 孙雪涛;加拿大联邦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5年08期
9 王广忠,石永杰;建立节水制度的框架、途径和机制[J];内蒙古水利;2005年02期
10 李代鑫,叶寿仁;澳大利亚的水资源管理及水权交易[J];中国水利;2001年06期
11 李伯根,张云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云南水管理体制改革及水价形成机制研究[J];思想战线;2002年03期
12 戴兵;;美联邦机构在干旱情况下对水资源的管理[J];防汛与抗旱;1999年01期
13 仲从斌;市场条件下水利管理与运行机制初探[J];江苏水利;2000年11期
14 张岳;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体制势在必行[J];中国水利;2002年08期
15 李进;;“水和谐”呼唤“水教育”[J];探索与争鸣;2010年08期
16 李志强,魏智敏;建立健全水法制体系实施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6期
17 齐学斌,刘景祥;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动态浅析[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1年04期
18 杨杰 ,许官福 ,简光华;加强云南省水资源管理[J];创造;2003年05期
19 周晓;水资源综合管理概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4期
20 张惠英;国外水资源管理经验两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文华;赵景柱;邓红兵;;虚拟水在解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杨莲;杨平;;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梁瑞驹;王浩;杨小柳;;水资源科技的发展与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露;;水与食品加工[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黄霞;董邦俊;;水资源的刑法保护[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郭杰昌;;北仑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东盟水电事业的合作和发展[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7 张美玲;陈昭玉;夏云海;;滕州市近50年水资源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杨金莲;朱浩;刘擎;闫雍;陈娇;;岳阳市水资源特征及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的思考[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张建华;;水资源在减少,粮食需求仍在增加,中国农业如何应付挑战?[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10 陈成金;程祖德;;论海岛水资源开发配置保护管理[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顺久;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宋松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雷玉桃;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5 赵斌;基于水丰度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岳春芳;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茂山;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慧稳;流域集成化水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王永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米松华;建立黑龙江省新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4 吴洪寿;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李清平;山东省沿黄地带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柳建平;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伟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付忠志;昆明市污水资源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冯业栋;重庆市水资源现状及节水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牛犇;水资源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评论员;加强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N];中国水利报;2002年
2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 薛建枫;加强珠江水资源的流域管理[N];中国水利报;2003年
3 湖北省水利厅;200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N];湖北日报;2001年
4 林芳曜;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关注水资源[N];人民日报;2004年
5 ;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N];文汇报;2003年
6 狄方;非常规水资源为天津“解渴”[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崔立勇;我国用6%的水资源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陈守煜(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利用海水资源不仅仅是为了补充水资源[N];中国水利报;2006年
9 通讯员 郭嘉轩;我省人均水资源接近国际警戒线[N];湖北科技报;2006年
10 天同证券 张锐;水资源股为牛市输送能量[N];上海证券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