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电力负荷建模的工程实现与应用研究

程颖  
【摘要】: 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着重研究了负荷建模工程应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在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中,引入了应用全局性能好、搜索效率高的粒子群优化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并将其与GA法ES法进行了比较。本文还讨论了粒子群算法中用以调节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关系的权重W与搜索效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适用于电力系统负荷参数辨识的W值。进而提出了复合PS法来提高全局性能,收到良好效果。 2.在负荷建模的工程应用中提供了有效扰动数据判别的标准,提出了根据数据的动态程度的大小来进行模型识别的建模思想,给出了用以判断数据动态程度的指标。本文将以上负荷建模实用处理方法用于河南电网负荷数据的分析,发现动态程度D与感应电动机比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3.在负荷参数分类方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值的参数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更能体现负荷的本质特性,参与分类的向量维数更少,计算更简洁。采用该方法对数据样本点较多的河南省商丘站进行了分类。 4.仿真计算了在暂态稳定问题中,负荷感应电动机比例对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采用实测的三阶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来进行河南全网的稳定计算,并与以往使用的近似的负荷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负荷模型对电网稳定的影响是重要而复杂的。 5.介绍了新近开发的河南电网负荷特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与电力系统分析软件PSASP的数据库接口软件。该软件使得运方科的分析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负荷实测参数,实现了负荷建模研究的工程实用化,并受到用户好评。 本文的工作对于负荷模型参数实测工作走向实用化,解决电力负荷的时变性和差异性等给建模工作造成的困难具有重要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鹏飞;罗承廉;孟远景;鄢安河;张毅明;付红军;鞠平;张恒旭;;河南电网送端和受端负荷模型对稳定极限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年06期
2 尹建华;;考虑感应电动机负荷电磁暂态特性的系统短路电流计算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0年03期
3 王吉利;贺仁睦;;广义负荷模型结构研究进展[J];现代电力;2008年05期
4 侯俊贤;汤涌;张红斌;张东霞;;感应电动机的综合方法研究[J];电网技术;2007年04期
5 吴浩;郭瑞鹏;韩祯祥;曹一家;;简单系统中感应电动机群稳态运行状态的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2期
6 李向荣,陈栋新,卫志农,王国仕,杨成兴,何南强,鞠平;电力负荷特性在线测辨──实验室及现场试验[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4年08期
7 张广东;胡春江;;直流传动电力机车负荷特性仿真研究[J];电气应用;2011年17期
8 张红斌,贺仁睦,刘应梅;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参数解析灵敏度分析及参数辨识策略研究[J];电网技术;2004年06期
9 于游;张明理;;不同负荷模型对系统仿真计算的影响[J];东北电力技术;2010年02期
10 李桂红;韩肖清;;感应电动机负荷参数及运行状态对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学报;2010年02期
11 张黎阳;林韩;赵勇;邵振国;;负荷特性对福建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计算分析的影响[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5年04期
12 张明理;王天;唐果;赵瑞;赵东成;;负荷模型对系统暂态稳定计算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年22期
13 鞠平;;电力系统对负荷建模的要求[J];现代电力;2008年04期
14 柯丽;国内主要电网负荷模型分析及使用情况介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08期
15 朱殿锋;;数学建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0年06期
16 张红斌,贺仁睦;感应电动机模型参数解析灵敏度分析及综合策略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7 李欣然,陈元新,蒋铁铮,唐忠;电压稳定研究中的负荷模型及其建模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年06期
18 朱振青,王步云,黄文英,沈昆仑,陈志;电力负荷实用建模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19期
19 杨艳,赵书强;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阻尼的影响[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11期
20 张进,贺仁睦,王鹏,石景海,马瑞,胡国强;送端感应电动机负荷无功特性对送出极限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马幼捷;周雪松;李季;高庆雨;;负荷动态特性及模型对分析电压稳定性影响的综述[A];天津市自动化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逊;窦丽华;张娟;孙健;;一种使用图像信息熵的粒子群快速图像搜索算法[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3 洪绍云;黄丽娜;;基于效率优化感应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0分会场-节能减排战略与测控技术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邓隐北;唐庆伟;尚俊梅;;感应电动机的高效率化技术[A];第十六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柯定芳;刘洪波;汪成根;穆钢;;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频率动态过程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彭友辉;连之伟;;基于负荷特性的区域供冷系统节能性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都丽丽;岳浩永;方志;邵如平;;基于稳定裕度的负荷模型有效性评估[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王世卫;李爱国;;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模糊神经网络[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郑竞宏;朱守真;;部分电动机群失稳模式的综合负荷建模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陈新琪;;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的适应性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力系统稳定及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学科组第二届年会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斌;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结构与参数辨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2 郑晓雨;大电网实测负荷模型的实用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卫国;电力系统动态负荷建模及其有效性验证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4 钱军;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林舜江;负荷动特性的建模及其对电压稳定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张丽平;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论及实践[D];浙江大学;2005年
7 邹丹平;运动粒子群三维轨迹获取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培强;统计测辨法综合负荷建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丁华;非直井井迹优化设计与决策分析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李大虎;基于广域测量的电力系统在线安全分析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颖;电力负荷建模的工程实现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马杰;负荷模型参数在线辨识与修正[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振凯;粒子群进化方程与有关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建华;负荷特性聚类和模型辨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5 艾景波;文化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布局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谭重建;动态全景图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陈永刚;粒子群算法及其在函数优化和路径优化问题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8 纪运景;光学衍射法粒子群粒度分布中值粒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数学模型[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9 杨艳;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10 李燕;基于负荷特性的企业配电网无功补偿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雨;改善负荷特性[N];中国证券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梦然;2011,“上帝粒子”之年?[N];科技日报;2011年
3 郝宏升 鄢安河 胡扬宇;河南电网首次完成人工扰动试验[N];华中电力报;2006年
4 刘文硕;永磁同步电机助推纺织机节能[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小曹;稀土小型高效可变速同步电动机开发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6 张闻;安川推出小型可变速同步电动机[N];中国纺织报;2006年
7 记者 高亢通讯员 郝宏升 实习生 泮涛;我省用电高峰提前一月到来[N];河南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瞿剑;电网“大提速”:技术难题如何破解?[N];科技日报;2007年
9 汤涌;提高电网输送能力 装备水平亟待升级[N];中国工业报;2006年
10 夏清;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三级电力市场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