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负荷建模的工程实现与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着重研究了负荷建模工程应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在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中,引入了应用全局性能好、搜索效率高的粒子群优化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并将其与GA法ES法进行了比较。本文还讨论了粒子群算法中用以调节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关系的权重W与搜索效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适用于电力系统负荷参数辨识的W值。进而提出了复合PS法来提高全局性能,收到良好效果。
2.在负荷建模的工程应用中提供了有效扰动数据判别的标准,提出了根据数据的动态程度的大小来进行模型识别的建模思想,给出了用以判断数据动态程度的指标。本文将以上负荷建模实用处理方法用于河南电网负荷数据的分析,发现动态程度D与感应电动机比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3.在负荷参数分类方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值的参数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更能体现负荷的本质特性,参与分类的向量维数更少,计算更简洁。采用该方法对数据样本点较多的河南省商丘站进行了分类。
4.仿真计算了在暂态稳定问题中,负荷感应电动机比例对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采用实测的三阶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来进行河南全网的稳定计算,并与以往使用的近似的负荷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负荷模型对电网稳定的影响是重要而复杂的。
5.介绍了新近开发的河南电网负荷特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与电力系统分析软件PSASP的数据库接口软件。该软件使得运方科的分析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负荷实测参数,实现了负荷建模研究的工程实用化,并受到用户好评。
本文的工作对于负荷模型参数实测工作走向实用化,解决电力负荷的时变性和差异性等给建模工作造成的困难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张鹏飞;罗承廉;孟远景;鄢安河;张毅明;付红军;鞠平;张恒旭;;河南电网送端和受端负荷模型对稳定极限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年06期 |
2 |
尹建华;;考虑感应电动机负荷电磁暂态特性的系统短路电流计算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0年03期 |
3 |
王吉利;贺仁睦;;广义负荷模型结构研究进展[J];现代电力;2008年05期 |
4 |
侯俊贤;汤涌;张红斌;张东霞;;感应电动机的综合方法研究[J];电网技术;2007年04期 |
5 |
吴浩;郭瑞鹏;韩祯祥;曹一家;;简单系统中感应电动机群稳态运行状态的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2期 |
6 |
李向荣,陈栋新,卫志农,王国仕,杨成兴,何南强,鞠平;电力负荷特性在线测辨──实验室及现场试验[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4年08期 |
7 |
张广东;胡春江;;直流传动电力机车负荷特性仿真研究[J];电气应用;2011年17期 |
8 |
张红斌,贺仁睦,刘应梅;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参数解析灵敏度分析及参数辨识策略研究[J];电网技术;2004年06期 |
9 |
于游;张明理;;不同负荷模型对系统仿真计算的影响[J];东北电力技术;2010年02期 |
10 |
李桂红;韩肖清;;感应电动机负荷参数及运行状态对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学报;2010年02期 |
11 |
张黎阳;林韩;赵勇;邵振国;;负荷特性对福建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计算分析的影响[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5年04期 |
12 |
张明理;王天;唐果;赵瑞;赵东成;;负荷模型对系统暂态稳定计算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年22期 |
13 |
鞠平;;电力系统对负荷建模的要求[J];现代电力;2008年04期 |
14 |
柯丽;国内主要电网负荷模型分析及使用情况介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08期 |
15 |
朱殿锋;;数学建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0年06期 |
16 |
张红斌,贺仁睦;感应电动机模型参数解析灵敏度分析及综合策略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7 |
李欣然,陈元新,蒋铁铮,唐忠;电压稳定研究中的负荷模型及其建模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年06期 |
18 |
朱振青,王步云,黄文英,沈昆仑,陈志;电力负荷实用建模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19期 |
19 |
杨艳,赵书强;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阻尼的影响[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11期 |
20 |
张进,贺仁睦,王鹏,石景海,马瑞,胡国强;送端感应电动机负荷无功特性对送出极限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