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裂损伤评估研究
【摘要】: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了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锈裂破坏的原因和规
律。从微观上看,锈裂破坏是由于锈蚀宏电池形成的坑锈;从宏观上看,锈裂破坏是
混凝土施工质量差、设计不足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采用有限元法分析
钢筋周围混凝土中最大应力的分布,从理论上证明了由工程调查得出的四种锈裂破坏
形态。提出了保证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
提出将模态分析技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裂损伤定位与识别。根据结构锈裂损
伤前后的频率平方变化比进行锈裂损伤定位;根据结构锈裂损伤后频率降低与刚度降
低的关系,绘制结构锈裂损伤程度识别图,用于锈裂损伤程度识别。现场试验和室内
试验结果表明:模态分析技术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裂损伤定位与识别,在频率测
量中应减小测试误差,以保证对锈裂损伤定位的精度。
建立了钢筋锈蚀量评估的BP网络模型,该模型可以同时考虑混凝土强度、保护
层厚度、钢筋直径、裂缝宽度等多种影响因子,算例表明:BP网络模型的评估结果
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该模型应用简便。
从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破坏模式入手,分析其破坏机理与过程。考虑锈胀力
引起的混凝土受压区双向应力状态,建立了锈蚀开裂前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评
估模型;应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方法,建立了锈蚀开裂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
件承载力评估模型。试验结果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承载力评估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
较好,可用于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评估。
从氯离子侵蚀的钢筋锈蚀模型入手,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随机
模型。采用实用分析法,提出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通过算例,计算
出了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指标下降曲线,该方法可用于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
锈裂损伤后可靠度评估或预测。
通过分析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的随机过程,把扩散系数作为随时间变化的函
数,将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保护层厚度作为随机变量,建立了预测混凝土保护层
中氯离子浓度分布的随机模型,推导出了氯离子浓度的均值和方差。算例结果表明:
该模型的计算值较传统的Fick扩散定律更接近试验值,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或评估混
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分布。据此提出了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寿命评估的方法,并用于
连云港西大堤钢筋混凝土护栏的锈裂损伤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采用实测数据的寿命
评估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较为一致,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
|
|
|
1 |
刘凤奎;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的新进展──板~桁模型理论的建立[J];甘肃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
2 |
成之密;加大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间距初探[J];建筑知识;1998年01期 |
3 |
周学军,焦红,王松岩;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小高层住宅的经济性分析[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4 |
吴瑾,程吉昕;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J];水力发电学报;2005年01期 |
5 |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理论与应用[J];建筑结构;1999年12期 |
6 |
杨斌,张跃宗,常江,潘洪文,孙宪章;锚灌粘结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工程应用[J];天津建设科技;1999年01期 |
7 |
侯挺;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移动支撑方案[J];中外建筑;2000年05期 |
8 |
王济泉
,张会云;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锚固长度之浅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1年12期 |
9 |
许典斌,蔡健;多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结构设计要点及相关性能比较[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年12期 |
10 |
时旭东,过镇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J];工程力学;1996年01期 |
11 |
孟丽岩,王涛;碳化反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影响[J];煤炭技术;2004年11期 |
12 |
张明文,苏联芸,耿增华,王良辰,李艳丽;钢筋混凝土结构圆形截面受弯构件强度计算[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6年03期 |
13 |
黄振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碳化效应──谈结构的自然损伤现象[J];基建优化;1997年01期 |
14 |
潘琳,周琦,何朋祥;海工钢筋混凝土的防护[J];水运工程;2005年04期 |
15 |
张永胜,温江红;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
16 |
曹迪光;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在上海地铁工程中的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02年04期 |
17 |
范伟;医用加速器机房防辐射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1996年06期 |
18 |
李忠,李耀庄;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反应的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2期 |
19 |
周远强
,AlexC.斯考得利斯;过去、现在和今后发展[J];力学季刊;1987年02期 |
20 |
原长庆,李小倩;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全约束优化设计[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