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与坝基稳定性分析研究
【摘要】:
大坝是重要的水工建筑物。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坝越来越
多,大坝的地质条件和支撑地基性能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大坝的安全评价问题
正受到工程师们的密切关注,大坝的强度、变形和稳定分析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同时,由于计算机和分析理论、方法的发展,大坝稳定性分析在计算方面也发生了
相当大的变化。稳定性分析能够做得更完善和精确。这篇论文对大坝和地基的稳定
性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的稳定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假设大坝和岩石地基为
不变形的刚体;
(2)基于弹塑性理论的稳定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采用数值方法分析结构和地基
的应力和应变,通过应力场和应变场来评价其稳定性。
过去,我们根据假定的可能滑移面直接计算安全系数和应力(直接法)。对一
个复杂的岩石地基来讲,滑移面的形状、位置、分布和方向的事先假设都是十分困
难的。
稳定分析时采用:(a)强度储备法,即等倍数地降低材料的强度参数(c和
φ);(b)超载法,即等倍数地将荷载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直到破坏产生。
在这篇论文里,运用了直接法和间接法。在间接法里,材料强度参数逐步减小
直到破坏产生。应力和应变由MARC软件分析计算得到;安全系数由位移变化、
屈服区连通率和总应变能变化来评价。在直接法里,安全系数由自编的基于刚体极
限平衡法的FORTRAN程序来评价。上述两种分析方法还被用来分析向家坝重力
大坝的稳定性。同时,对大坝材料参数的敏感性也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方法
所得的安全系数。结果显示,工程建筑物的破坏不仅仅是由于施加荷载的原因,同
时也与组成材料的性质有关。
|
|
|
|
1 |
张中午;水库大坝隐患诊断[J];新农业;1980年Z1期 |
2 |
方彦军,杨磊,程瑛;水电站大坝计算机安全监测软件系统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1994年04期 |
3 |
沈崇刚;中国大坝委员会提出1997年第19届大坝会议讨论题[J];水力发电;1995年04期 |
4 |
沈崇刚;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3届年会通过2000年第20届大坝会议在中国召开[J];水力发电;1995年09期 |
5 |
薛守臣;宽河水电站大坝坝头灌浆安全施工措施[J];东北水利水电;1995年02期 |
6 |
魏德荣;大坝安全监测及其特征浅析[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7年04期 |
7 |
宋恩来,路振刚,金灿镐;云峰大坝变形增大原因分析[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7年06期 |
8 |
潘家铮;中国人民不允许江河自由奔流[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3期 |
9 |
陈昌林,王凤玉;丰满大坝的全面修复与加固[J];水力发电;1999年08期 |
10 |
田口胜也,李蓉;大坝的环境设计[J];水利水电快报;2000年22期 |
11 |
马小俊,刘思归;巴西出售16座大坝的特许权[J];水利水电快报;2001年06期 |
12 |
S.S.比哈拉
,刘砺;印度大坝开发的移民、灌溉与水价问题[J];水利水电快报;2001年18期 |
13 |
赵惠君,张乐;关注大坝对流域环境的影响[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4 |
李仲生;提高亚洲大坝安全性的成本效益法措施[J];大坝与安全;2002年05期 |
15 |
肖学斌;;斯内克河流讨论的继续[J];水利电力科技;2002年01期 |
16 |
陈红,顾冲时,吴中如;古田溪二级大坝水平位移一级监控指标研究[J];红水河;2003年02期 |
17 |
韦勇生;吕兵;孔建华;黄如宁;;OVM压力分散型锚索在大坝坝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OVM通讯;2003年02期 |
18 |
贾文;册田水库大坝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J];山西水利;2004年03期 |
19 |
蒋斌松,蔡美峰,都浩;平面滑动边坡稳定性的解析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
20 |
龙智飞,王仁钟,李雷;大坝工程地质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