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干中游河道防洪实践初探
【摘要】:
大江大河防洪问题每年都困扰着国家和地方各级领导部门,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长江、淮河流域连续不断发生的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环球大的气候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远未被认识时,试图仅依靠工程措施来控制洪水并非万全之策,逐步运用非工程措施,常常能起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之功效。当然,在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适当的财力进行流域防洪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科学地预报、调度洪水,使洪水形成的灾害减到最低水平,仍然是大江、大河防洪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淮河全流域在1991年发生了建国以来的一场罕见的大洪水,虽经流域所在地区上百万军民的抗灾抢险,但仍给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这场洪灾暴露了建国以来治淮工作中久而未决的一个问题,即局部地区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大量侵占河道行洪滩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出路,使得本已不堪重负的河道,即使是中、小洪水来临,也处在高水位状况下运行,加剧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风险。
为了摆脱中、小洪水行洪不畅,减少行、蓄洪区在中、小洪水条件下的行洪机遇,淮河水利委员会在淮河流域总体防洪规划中,决定重点解决淮干中游河道防洪问题,论文作者亲自参与制定了淮河中、上游河道防洪规划制定工作,并组织、领导规划中各项骨干工程的施工建设,前后数年之久。现将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总结、整理成文,作为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探讨三方面问题,一是分析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防洪形势,指出目前本流域洪涝、旱、水污染三种灾害均存在,在防洪方面,流域经过近几十年的治理,已具有能抗御中、小洪水的能力。第二较为详细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几次规划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五十年代治淮方略及其骨干工程为淮河防洪奠定的良好基础;同时指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治淮工作指导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深入探讨了九十年代实施的“淮河上、中游河道整治规划”的执行情况。
本论文第二大部分分为两个内容。一是探讨水利规划、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原理、方法;二是建立淮干河道整治规划后评价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淮干中游河道整治规划及工程项目进行了经济评价、综合评价。
论文最后对淮河流域防洪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上、中、下游统一规划;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同时并举;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的治淮思想,要尽早尽快地解决一批对淮河全流域防洪起控制作用的骨干工程及其配套的非工程措施,要从更高层次上转变防洪观念,尽快从“征服洪水”、“与洪水斗争”的观念转变到认识洪水及其规律,科学地调度、宣泄洪水,最后能成功地利用洪水。
|
|
|
|
1 |
贾元华,董平如,袁振洲;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后评价问题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
2 |
奚宽武,吕津燕;关于高速公路后评价的几个问题[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4年01期 |
3 |
沈颖,过秀成,陈荣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分析[J];华东公路;1997年04期 |
4 |
阚丽娟,谢圣海;谈水利工程后评价[J];东北水利水电;1998年04期 |
5 |
郭光松,郑俊杰;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03期 |
6 |
郭强;浅议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J];山西水利;1997年03期 |
7 |
刘联兵;试论长江防洪减灾对策[J];水利水电快报;2001年13期 |
8 |
;关于加强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2年02期 |
9 |
吴恒安;后评价与水利项目后评价[J];北京水利;1998年01期 |
10 |
李锦华,何伯森,张忠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后评价[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1 |
陈明致;《察尔森水库后评价》前言[J];水利经济;2000年05期 |
12 |
张飞涟,廖群立,周继祖,王敏;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运行机制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1年04期 |
13 |
周伟,向前忠;陕西省干线公路网发展规划后评价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年02期 |
14 |
李秀宏,余攀峰;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问题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4年07期 |
15 |
曹瑚;加固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J];中国水利;2005年06期 |
16 |
李宗福;略论港口建设项目的后评价[J];交通企业管理;1997年09期 |
17 |
龚主伟;浅谈水利项目后评价[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18 |
余文学,施国庆,吴宗法,陈绍军;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后评价理论与方法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年02期 |
19 |
白鸿莉;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意义[J];山西水利科技;2004年01期 |
20 |
黄琦,庞昊勇;火力发电厂建议项目后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其内容构建的思考[J];中国能源;199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