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PUS并联机器人数字化样机的研究
【摘要】:
并联机构是一种上、下平台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相连,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度,且以并联方式驱动的机构。基于并联机构发展起来的并联机器人由于其运动平台由几个简单的串联运动链并行驱动,与传统的串联机器人相比,具有承载能力强、动态性能好、刚度重量比大等优点,并因为这些优点而日益受到广大学者及制造商的重视,现在正在成为制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机器人课题组的研究项目中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6-PUS并联机构,就其基本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根据虚拟样机技术,在对几种CAD软件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后选择了在机构分析方面功能比较强大的ADAMS软件,进一步在该软件环境下对6-PUS机构进行了几何建模和动态仿真分析,对ADAMS软件的功能进行了探索,同时也为6-PUS并联机器人实物样机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
|
|
|
1 |
杨磊;仝崇楼;龚小平;韩彦彬;;6自由度并联机构平台正解方法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2 |
于靖军,赵铁石,毕树生,宗光华,黄真;三维平动并联机构型综合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8期 |
3 |
吴昌林;陈航;;几种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位置正解方法[J];机床与液压;2006年05期 |
4 |
余顺年;陈扼西;马履中;;基于并联机构中医推拿机器人机型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06年06期 |
5 |
贾中会;王峻峰;史铁林;;一种两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位姿分析[J];机械工程师;2007年01期 |
6 |
王振华;钟博文;;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并联微动机器人应用现状[J];压电与声光;2007年04期 |
7 |
张灿果;顾勇;董慧芳;龚志广;;混联数控机床中并联机构的空间位姿解析方法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8 |
姚苏华;高国琴;周涛;;并联机构的对角型模糊变结构控制应用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年04期 |
9 |
黄昔光;何广平;谭晓兰;袁俊杰;崔桂芝;;并联机器人机构研究现状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0 |
乐林林;李开明;;3-(2SPS)并联机构静刚度分析[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年13期 |
11 |
韩先国,陈五一,郭卫东;采用冗余驱动提高并联机床精度的研究[J];航空学报;2002年05期 |
12 |
贾庆轩,魏秋霜,孙汉旭,李端玲;并联微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3 |
杨建新,余跃庆;新型平面三自由度冗余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5年05期 |
14 |
杨晓平;;3-PRU并联机器人机构及其运动学[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3期 |
15 |
黄昔光;廖启征;魏世民;庄育锋;徐强;;基于Groebner-Sylvester法的一般6-6型台体并联机构位置正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6 |
韩秀英;刘延斌;贾现召;;6-SPS型并联机构的混合坐标动力学建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1期 |
17 |
王琨琦;郑德星;;3-PUU并联机器人机构及其运动学[J];机床与液压;2008年05期 |
18 |
史巧硕;高峰;余发国;;一种并联机构末端特征分析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年05期 |
19 |
吴玉兰;鲍燕伟;;PLC在并联机构中实现的定位控制技术[J];机械工程师;2005年12期 |
20 |
黄秀琴;沈惠平;吉晓民;杨廷力;;一种改进型三平移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