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
【摘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及所制定的相应措施,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资源在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看作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最重要的两大工具,其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以及两者间的协调配合是国民经济高效、顺畅运行的基础。
为科学地辨析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发展轨迹和政策实施效应,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指导原则,本研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不同的样本数据,采用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相关工具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宏观调控风险进行了解析,同时对调控难点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2)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存在着时滞效应,不同的工具变量时滞不同;(3)不同的工具变量对经济发展的映射方式不同,其间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工具。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中国经济历经通胀与通缩,但总体上保持平稳、高速运行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合理运用密切相关;(2)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应根据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合理选择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及施行力度;(3)宏观调控存在风险,而这一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