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渗流等效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对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时,主要考察的是计算模型是否有效、所设定的模型参数是否精确以及边界条件的选取是否合理,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裂隙岩体的四种等效方法,即:连续等效、统计等效、混合等效和动态等效,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给出这些方法的等效性评价。
(2) 介绍了裂隙岩体渗流有限元理论,在网络渗流计算方法中考虑局部水头损失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种裂隙相交情况下的水头损失;介绍了等效渗透张量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其有效性的判定标准。
(3) 对贯通裂隙和非贯通裂隙网络进行渗流分析,据此评价了裂隙几何参数在裂隙网络等效成连续介质时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非线性渗流和局部水头损失对渗流场的影响效应。对于非贯通裂隙网络主要考察裂隙隙宽均值、裂隙迹长均值、裂隙迹长标准差、裂隙密度均值、裂隙组数、裂隙走向均值、裂隙走向标准差以及不同分布形式下裂隙参数的敏感性。
(4) 介绍了获取裂隙岩体渗透参数的两种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的不足,介绍了修正方法,并数值模拟二维压水试验,提出综合渗透系数的修正公式;提出了给定更合理更准确边界条件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来验证边界条件修正方法的可行性。
|
|
|
|
1 |
朱岳明,张燎军;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的反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5期 |
2 |
钟冬望,杨军,高文学,段卫东;裂隙岩体的损伤本构模型探讨[J];工程爆破;1999年01期 |
3 |
刘新荣,李通林,王艳辉,杜云贵;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研究[J];江西有色金属;2000年02期 |
4 |
卢伟麟;;针对裂隙岩体渗流的热学效应分析和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08期 |
5 |
王锦国,李伟,周志芳,黄勇;裂隙岩体渗透性参数的进化反演方法及其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02年02期 |
6 |
宋晓晨,徐卫亚;非饱和带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和概念模型[J];岩土力学;2004年03期 |
7 |
王媛,速宝玉,徐志英;等效连续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全耦合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8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2期 |
9 |
刘世煌;裂隙岩体渗流模型及渗流参数的现场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1996年08期 |
10 |
蔡升华,李方柱;裂隙岩体渗流破坏规律研究[J];电力勘测;2000年02期 |
11 |
宋晓晨,徐卫亚;裂隙岩体渗流概念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02期 |
12 |
仵彦卿;岩体裂隙系统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模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1期 |
13 |
胡云进,速宝玉,仲济刚;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
14 |
刘杰,王媛,杨建贵;采用加速遗传算法反演裂隙岩体渗流参数[J];水利学报;2003年02期 |
15 |
杨延毅;裂隙岩体非线性流变性态与裂隙损伤扩展过程关系研究[J];工程力学;1994年02期 |
16 |
刘元高,周维垣,赵吉东,杨若琼;裂隙岩体局部化破坏多重势面分叉模型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
17 |
杨建平;陈卫忠;戴永浩;;裂隙岩体变形模量尺寸效应研究Ⅰ:有限元法[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
18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9 |
李祖贻;陈平;;裂隙岩体二维渗流计算[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92年02期 |
20 |
林喜荣;裂隙岩体水下爆破施工体会[J];水运工程;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