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摘要】: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将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加剧了某些地区的洪涝和干旱灾害,对水文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暖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5个GCMs的输出结果在黄河源区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大气环流模式对气温的模拟较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黄河源区未来100年的气温也升高了1.8~9.0℃;对于降水,更多的是具有定性的揭示长期演变的趋势。
研究了基于DEM的流域特征信息的提取,包括水系的提取、子流域的划分、流域边界线的提取等;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栅格单元结合自然子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结构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蒸散发模块、产流量模块、分水源模块、汇流模块。将每个网格内的产流量,按照自然子流域进行汇流计算,然后演算到流域的出口断面。针对GCMs的时空分辨率较低的情况,在计算过程中对气候资料进行了时空解集。利用该模型对黄河源区1961-2000年的逐月流量过程进行了模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分析了未来100年水资源变化的趋势及特性:比较分析了不同气候模型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径流状况;论文假定了16种气候变化情景,对黄河源区的径流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径流对降水的变化比较敏感,而对气温变化的敏感度则较小;利用模型模拟的未来径流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对于黄河源区的未来的断流情况也给予了简单的预测。
论文的最后提出了在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
|
|
1 |
郑新民;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人民黄河;2000年01期 |
2 |
孙太旻;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实施方案通过专家审查[J];人民黄河;2002年04期 |
3 |
田存梅,周克仪;黄河河源区水沙特征与组成的初步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04期 |
4 |
王根绪,沈永平,刘时银;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过程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
5 |
可素娟,王玲,杨汉颖;黄河源区断流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04期 |
6 |
燕华云;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特点初步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0年01期 |
7 |
车骞,王根绪,畅俊杰,姜秀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黄河源区枯季径流预报[J];人民黄河;2005年03期 |
8 |
张森琦,王永贵,赵永真,黄勇,李永国,石维栋,尚小刚;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反映[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
9 |
孙钰;;守望黄河源区 保护中华水塔[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
10 |
卜庆伟,郝芳华,陈利群;黄河源区水域离子特征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4年06期 |
11 |
车骞,王根绪,孙胜利;黄河源区径流时空特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5年02期 |
12 |
郑红星,刘昌明;黄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
13 |
石维栋;张森琦;李积成;辛元红;刘志友;;黄河源区冻融地质作用及其生态环境地质特征[J];高原地震;2006年02期 |
14 |
匡键;张学成;;浅析黄河源区来水量减少的成因[J];水文;2008年04期 |
15 |
李沫萱;John Novis;;见证黄河源危机[J];绿色中国;2006年07期 |
16 |
丁茂兰;;黄河源区土地退化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07期 |
17 |
童长江,吴青柏,张森琦;拯救黄河源生态环境——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的一点看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年S2期 |
18 |
刘利红;吴海宽;;基于立体像对的DEM提取和正射影像图制作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4期 |
19 |
林耀光,李光伟;地理信息系统在泥石流沟研究中的应用[J];铁路航测;1995年02期 |
20 |
潘小多,刘勇,邓天阳;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道路填挖方边坡自动解析算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