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史玉品  
【摘要】: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将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加剧了某些地区的洪涝和干旱灾害,对水文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暖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5个GCMs的输出结果在黄河源区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大气环流模式对气温的模拟较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黄河源区未来100年的气温也升高了1.8~9.0℃;对于降水,更多的是具有定性的揭示长期演变的趋势。 研究了基于DEM的流域特征信息的提取,包括水系的提取、子流域的划分、流域边界线的提取等;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栅格单元结合自然子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结构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蒸散发模块、产流量模块、分水源模块、汇流模块。将每个网格内的产流量,按照自然子流域进行汇流计算,然后演算到流域的出口断面。针对GCMs的时空分辨率较低的情况,在计算过程中对气候资料进行了时空解集。利用该模型对黄河源区1961-2000年的逐月流量过程进行了模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分析了未来100年水资源变化的趋势及特性:比较分析了不同气候模型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径流状况;论文假定了16种气候变化情景,对黄河源区的径流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径流对降水的变化比较敏感,而对气温变化的敏感度则较小;利用模型模拟的未来径流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对于黄河源区的未来的断流情况也给予了简单的预测。 论文的最后提出了在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新民;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人民黄河;2000年01期
2 孙太旻;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实施方案通过专家审查[J];人民黄河;2002年04期
3 田存梅,周克仪;黄河河源区水沙特征与组成的初步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04期
4 王根绪,沈永平,刘时银;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过程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5 可素娟,王玲,杨汉颖;黄河源区断流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04期
6 燕华云;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特点初步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0年01期
7 车骞,王根绪,畅俊杰,姜秀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黄河源区枯季径流预报[J];人民黄河;2005年03期
8 张森琦,王永贵,赵永真,黄勇,李永国,石维栋,尚小刚;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反映[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9 孙钰;;守望黄河源区 保护中华水塔[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10 卜庆伟,郝芳华,陈利群;黄河源区水域离子特征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4年06期
11 车骞,王根绪,孙胜利;黄河源区径流时空特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5年02期
12 郑红星,刘昌明;黄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13 石维栋;张森琦;李积成;辛元红;刘志友;;黄河源区冻融地质作用及其生态环境地质特征[J];高原地震;2006年02期
14 匡键;张学成;;浅析黄河源区来水量减少的成因[J];水文;2008年04期
15 李沫萱;John Novis;;见证黄河源危机[J];绿色中国;2006年07期
16 丁茂兰;;黄河源区土地退化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07期
17 童长江,吴青柏,张森琦;拯救黄河源生态环境——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的一点看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年S2期
18 刘利红;吴海宽;;基于立体像对的DEM提取和正射影像图制作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4期
19 林耀光,李光伟;地理信息系统在泥石流沟研究中的应用[J];铁路航测;1995年02期
20 潘小多,刘勇,邓天阳;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道路填挖方边坡自动解析算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昕;张茜;;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太阳辐射模拟[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桑建雄;刘淮;袁知宇;;Surfer软件在土方量计算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讨交流会专辑[C];2003年
3 刘小生;刘传立;;在Arc/Info中建立和应用数字高程模型[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潘小多;刘勇;邓天阳;;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道路填挖方边坡自动解析算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王叶飞;;基于DEM的地形曲率计算模型误差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杨毅;;利用晕渲方法,制作新型专题海图[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7 欧业宁;周忠发;龙晓闽;;基于DEM的三维景观模型构建探讨——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8 章毅之;;基于GIS的流域数字划分方法[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熊立华;;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栅格汇流演算顺序的确定[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恒;叶斌;;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制作的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二永;数字高程模型的随机误差模型[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亢孟军;数字高程模型不规则四边形网建模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章孝灿;快速高精度DEM生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孔凡哲;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流域汇流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5 张会平;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典型地区晚新生代地貌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王轲道;工程影响下的细沙粉沙质岸滩地貌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井立阳;数字化流域水文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袁飞;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赵颖慧;大兴安岭示范区数字林业应用技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玉品;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D];河海大学;2006年
2 刘化冰;基于GIS技术的滑坡监测分析及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张瑾玉;三维地质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广宇;数字化测图中DEM生成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任志峰;DEM内插评价模型与应用系统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敏;一种基于OpenGL三维GIS算法及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叶蔚;DEM地形可视性统一分析模型构建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羽;DEM栅格单元异质性对多尺度地形分析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9 金鑫;新安江模型的改进及在浑河北口前流域的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10 马驰;露天矿精细DEM的生成与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生睿;关于“黄河源区概述”的讨论[N];黄河报;2010年
2 耿汉文 黄水清;江苏省数字高程模型通过验收[N];中国水利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赖敏;长江黄河源区生态恶化之“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记者 王朝霞;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N];甘肃日报;2001年
5 罗绍宏 吴安家;黄河源区断流成因初步查明[N];青海日报;2002年
6 记者 康维海;我国首次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监测调查黄河源区湖泊[N];中国矿业报;2009年
7 记者 孙理;黄河源区未来5年步入新一轮丰水期[N];兰州日报;2011年
8 韩玉峰;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亟需立法保护[N];黄河报;2009年
9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小凤 张利平;气候变化下要加强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云珠;为数字延吉打“地基”[N];延边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