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

赖磊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生力量。产业集群在成长过程中自有成败兴衰,而决定其成长的内在机制是自身的能力。本论文以产业集群能力为主线,以产业集群理论和组织能力理论为基础,对产业集群能力的形成和构建、培育展开层层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针对中国发展产业集群能力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比较分析了相关的一些概念;将集群、集聚、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等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就组织能力和产业集群能力进行了相关的界定。根据对产业集群的分析,总结出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性、外部性、灵活专业化、网络化、嵌入化等五大特性。最后本章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中间性组织,而这种整体性的特征需要产业集群具有共同的战略,而在共同战略下的产业集群要求其具有整体的能力。 其次,分析了处于共同战略中的产业集群相关的主体,分析了能力概念的可拓展性,从而在逻辑上论证了产业集群能力存在的客观性,并就产业集群能力的来源和层次进行了分析。且产业集群能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产业集群能够带来正面影响下的经济发挥效应,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能力可以使得产业集群对其负面影响的经济规避效应。 再次,分别通过产业集群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条件进行了分析。产业集群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产业集群内的社会资本、产业集群学习和产业集群内部的竞合关系等几个方面。产业集群能力形成的外在条件主要体现在政府、产业集群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及产业集群所处的市场环境等方面。 在对产业集群能力形成的分析之后,本文分析了如何建设产业集群的能力,本文认为产业集群能力的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集群学习能力、产业集群知识累积以及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三方面,而产业集群能力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竞合机制、产业集群信任机制以及产业集群服务机构等。最后针对产业集群能力的建设提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 最后本文运用前面有关产业集群能力的研究结论对中国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行验证,并总结出了提升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能力的一些对策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健壮,李迅;战略管理模式与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杭州软件产业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陈卓勇;战略管理和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J];科研管理;2001年04期
3 赫连志巍;陈志春;;产业集群多元化的路径及对策[J];技术经济;2006年05期
4 赫连志巍;方淑芬;;产业集群多元化的条件与策略[J];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5 甄翠敏;丁日佳;;产业集群学习的路径及内在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5期
6 张仁杰;;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工业园管理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7 米新丽;李志博;;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8年08期
8 霍春辉;;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分析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李超;朱祖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振兴三明工业基地的道路选择[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10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11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12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13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14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15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16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17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18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19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科技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20 王家新,姜德波;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景华;李代民;;政府战略管理中的张力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李斌;;辽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与“沈本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茂盛;王德文;高秀艳;;构建和完善沈阳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张立波;温平;支晓恒;;发展铸造产业集群 促进我国铸造业由大变强[A];中国铸造行业第四届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吴楠;陈健;;中国绿色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支撑——基于生物产业集群及竞争力的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6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郝俊卿;;基于关天产业集群演变的关天经济区城镇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刘容志;胡蓓;;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及民营企业家创业力提升机制研究——基于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磊;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辉;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5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6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8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9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2 杨凌;388个工业产业集群引领中原工业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王志 管洪辉;凤城“五大产业集群” 凸显工业强势[N];丹东日报;2010年
7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9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张英;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导向[N];光明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