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密闭包装及联合1-MCP处理控制梨和葡萄产后品质劣变的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持果蔬的采后品质,目前人们广泛采用低温配合使用化学药剂的方法来防治果蔬的采后病害,延缓其衰老进程。然而,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病效果,而且化学药剂在果蔬上的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在不断地寻找果蔬病害化学防治的替代技术,因此,物理“绿色保鲜”技术、无毒安全的乙烯抑制剂或乙烯吸收剂的开发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和巨峰葡萄(Vitis vinifera L.×V. Labrusca L. cv. Kyoho)为试验原料,系统地研究了贮藏前期的密闭包装所形成的超低氧和高C02微环境、1-MCP真空渗透处理及其两者的结合对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扩展气调保鲜理论与应用、增强1-MCP抑制乙烯作用,从而对果实起到更好的保鲜作用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酥梨果实经真空袋单果包装后于0-2℃条件下贮藏,分别于包装后的1、2、3和4周后对包装袋进行刺孔,使袋内气体成分几乎与常规空气相同,并继续冷藏至120天。结果表明,真空袋单果包装前处理能够减缓梨果硬度的下降,抑制腐烂率和失重率的上升,使酥梨含有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能很好地保持果皮绿色,提高了酥梨的贮藏品质,其中最佳的真空袋密封包装前处理时间为2周。密闭包装形成的低02高C02环境诱导了果实内乙醇含量和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上升,且包装时间越长,乙醇浓度越高,ADH活性也越大,但2周以下短时间真空袋密封包装处理的果实的乙醇含量和ADH活性的上升并不显著。当果实在从包装中移出后,乙醇含量和ADH活性急剧下降。真空袋密封包装处理抑制了梨果实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快速上升,保持了果胶甲酯酶(P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相对稳定。经对果实良好品质保持期的测定,真空袋密封包装前处理2周能够保持酥梨高品质长达75天左右,比对照延长了约25天。
研究了初始密闭包装处理对保持葡萄贮藏品质的效果。葡萄经高阻隔塑料薄膜袋包装并于0℃条件下贮藏,袋内逐渐形成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气体环境。经1,2,3,4和5周时间的密闭包装后,水果从袋子中移至空气中继续冷藏至90天。在上述试验基础上,葡萄再用有孔袋包装,及在高阻隔塑料薄膜袋中密闭包装2周后,再将包装袋作打孔处理,以避免长时间密闭包装处理造成包装内缺氧和过多的C02积累。处理后,水果在0℃下继续贮藏至90天,再移至20℃室温条件下保持7天以观察其货架期期间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高阻隔塑料薄膜袋中密闭包装2周后再将包装袋作打孔处理的方法能够促进葡萄的外观品质,保持长期贮藏期间的果实品质,显著地减少了果梗的褐变、果粒的脱落以及腐烂率的发生,较好地保持了果穗的品质。经2周初始密闭包装处理能够保持葡萄高品质长达65天左右,比对照延长了约20天。
通过包装期间气体成分数据的测定,研究了气体成分的变化对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以及通过测定包装期间呼吸商和乙醇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初始密闭包装的最佳预处理条件,因而可以更好地为初始密闭包装设计和参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酥梨和巨峰葡萄初始密闭包装处理的最佳时间分别为:8-10天和14天。
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是乙烯受体抑制剂,1-MCP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可能依赖于其扩散至果肉组织中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1-MCP的保鲜作用,进一步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根据1-MCP作用原理,设计了真空渗透的方法来增加1-MCP气体与果实原料的接触机会,并加速其向果实组织内部扩散的能力。结果表明:1-MCP真空渗透处理24小时后进入果肉组织的量比常压下进入果肉组织的量高约3倍,表明1-MCP真空渗透处理更有利于1-MCP向果肉组织内部渗透,加强其到达(或接近)乙烯受体位点,更好地发挥其抑制乙烯生成的作用。1-MCP真空渗透处理能够显著地抑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代谢产物的MDA的积累,抑制了PPO的活性,减轻了果肉的褐变程度。1-MCP真空渗透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果实的成熟期间的变化,降低了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TA)的下降,延缓果皮颜色的变化,保持了良好的风味品质。试验也研究了初始密闭包装联合1-MCP真空渗透处理在梨果实保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两者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优点,因而起到比各自单独处理更好的保鲜效果。两种处理的结合可保持梨果实高品质达80天,比对照果实延长了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