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离子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摘要】: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RO(CH_2CH_2O)_nCH_2CH_2SO_3Na)是一种阴离子-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耐温和耐盐性能,理论上是理想的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但由于合成产率较低,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本实验以甲苯为溶剂,用金属钠和椰油醇聚氧乙烯(3)醚(AEO_3)反应生成醇纳,再与2-氯乙基磺酸钠进行Williamson反应,合成了椰油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CAPES)。对第一步反应,控制金属钠和AEO_3的摩尔比为1:1,在氮气保护下于120℃下反应4h,醇钠的产率可达95%左右。第二步反应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物摩尔比对终产物CAPES的产率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AEO_3 /氯乙基磺酸钠摩尔比为1:1.3,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为4h。经用两相滴定法测定活性物含量,CAPES的产率可达82%。产品经除盐、乙醇重结晶和柱色谱分离后,经红外光谱和质谱表征,证明与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完全相符,为C12/C14醇聚氧乙烯醚(n)磺酸盐,其中n为1~8。性能研究表明,CAPES在25℃时的cmc为6.50×10~(-4)mol/L,γ_(cmc)为32.20 mN/m,在气/液界面的饱和吸附量达到2.73×10~(-10)mol/cm~2,最小分子截面积A_min为0.61nm~2。表面活性略高于十二醇醚硫酸盐(AES),明显高于十二醇硫酸盐(SDS)。CAPES显示出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耐盐性。在中性和微碱性水介质中于80 oC下存放96小时,稳定度达到97%以上,明显高于AES;45oC下对NaCl、CaCl_2、MgSO_4的容忍度分别达到115,167和300g/L,与AES相当;以CAPE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最佳盐度和中相盐宽亦与AES接近,耐盐能力明显高于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CAPES通过与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无需添加任何碱和中性电解质,可使大庆原油/水界面张力降到10~(-3)mN/m数量级,在无碱驱油剂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
|
1 |
康晓红,谢慧琴,卢立柱;表面活性剂对锌精矿在浆萃取浸出率的影响[J];矿产综合利用;2002年03期 |
2 |
田春友;路遥;徐志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合成进展[J];河北化工;2006年01期 |
3 |
乔斯卢斯伯纳,华章熙;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安全性[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2年04期 |
4 |
袁淑军,方海林,蔡春,吕春绪;含席夫碱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与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及抗菌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5 |
梅建庭;白雪莲;罗一丁;董吉;赫荣安;;难选氧化铁矿用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9年08期 |
6 |
欧阳科,张甲耀,戚琪,陈玲,邓欢欢;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蒽的生物降解作用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7 |
王冬梅;韩大匡;许关利;杨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对α-烯烃磺酸钠泡沫性能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3期 |
8 |
王吉星;Colonial化学公司推出温和型表面活性剂[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4年08期 |
9 |
吴琐林;最新开发的表面活性剂[J];天津化工;1991年02期 |
10 |
王发刚,柳玉英;表面活性剂对曙红和光泽精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1 |
山崎太郞;毛达庸;;离子交换树脂浮选阳离子交换树脂浮选及其浮选机理[J];国外金属矿选矿;1964年10期 |
12 |
于尔捷;;液体离子化质谱分析法在氯化N—十六烷基吡啶分析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1986年03期 |
13 |
王得宁;胡春圃;;催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在聚醚型聚氨酯软泡生产中的作用[J];聚氨酯工业;1986年01期 |
14 |
张宗愚;;原油破乳剂的协同效应[J];精细石油化工;1989年05期 |
15 |
郭荣,朱霞石;水与非水体系层状液晶稳定性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2期 |
16 |
李干佐,隋华,王秀文;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内聚能理论和应用(三)表面活性剂和油对中相微乳液的影响[J];日用化学工业;1994年05期 |
17 |
陆华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大分子化学)[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1995年05期 |
18 |
陆华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大分子化学)[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1995年08期 |
19 |
朱玫,许嘉琳,田洪海;应用表面活性剂治理包气带石油污染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6年04期 |
20 |
程凤侠,杨宗邃,李晓娥,靳立强;乳化法脱脂对猪皮中某些蛋白质组分及表皮作用的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