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钝齿棒杆菌SYPA5-5发酵产L-精氨酸的代谢工程改造

徐美娟  
【摘要】:钝齿棒杆菌SYPA 5-5是本实验室筛选并经过多级诱变获得的一株高产L-精氨酸生产用菌株。目前,代谢工程育种已在棒杆菌菌种改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对钝齿棒杆菌进行了一系列代谢工程改造以进一步提高其L-精氨酸产量,并对L-精氨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及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克隆了钝齿棒杆菌SYPA 5-5精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簇argCH 9039,将其中的8个基因(编码7个酶和1个阻遏蛋白)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克隆表达;并对7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发酵过程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将7个酶逐个在SYPA 5-5中增强表达,获得的SYPA 5-5-argC~argH等重组钝齿棒杆菌发酵L-精氨酸的产量均有所提高,其摇瓶产酸提高率为9.3%~23.0%;同时,将携带上游启动子的argCH 9039基因簇在钝齿棒杆菌中过量表达,获得的重组菌SYPA 5-5-9039摇瓶产酸可提高40.9%;在5 L发酵罐上发酵产L-精氨酸达45.9 g/L,产酸提高了26.5%。 (2)通过对三株钝齿棒杆菌的argR基因进行序列同源比对分析,发现钝齿棒杆菌SYPA 5-5经多级诱变后argR基因在109 bp处发生了无义突变,导致其阻遏蛋白ArgR功能缺失。通过对钝齿棒杆菌ArgR阻遏型和缺失型菌株中7个酶的酶活力和产酸水平的差异分析证明了ArgR缺失型菌株的L-精氨酸合成效率明显高于ArgR阻遏型菌株;在辅阻遏物L-精氨酸的存在下对ArgR阻遏型和缺失型菌株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对钝齿棒杆菌全细胞蛋白差异图谱中的22个下调蛋白和7个上调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发现ArgR阻遏蛋白与L-精氨酸的代谢密切相关,另外还与L-缬氨酸、L-异亮氨酸、L-赖氨酸等氨基酸的合成及TCA循环、磷酸戊糖途径(PPP)等相关。 (3)通过体外添加精氨酸考察了钝齿棒杆菌SYPA 5-5 L-精氨酸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关键酶N-乙酰谷氨酸激酶(Ccre_NAGK)的反馈抑制情况,测得Ccre_NAGK的抑制常数(I_(0.5)~R)仅为0.4 mM。在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和三维结构建模基础上,共设计了16种突变型NAGK,包括5个N-端/C-端缺失型NAGK△2-15、△2-19、△2-29、▽8、▽25和11个单点突变型NAGKE_(19A、E19R、W23A、H26E、H268A、H268N、R209A、R209K、E281A、G287A、G287D)。确定在对其N-螺旋附近的E19,H26和H268点突变后I_(0.5)~R可提高50-60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联合多点突变,获得突变型NAGK36 (E19R+H26E+H268N),其I_(0.5)~R为784 mM,提高了1960倍,可达到解除钝齿棒杆菌胞内的L-精氨酸反馈抑制的目标;将突变型NAGK36 (E19R+H26E+H268N)在钝齿棒杆菌中过量表达,重组菌SYPA 5-5-CCB36 5 L发酵罐产酸45.6 g/L,比SYPA 5-5提高25.7%。 (4)利用二次同源重组分别将钝齿棒杆菌中L-脯氨酸、L-谷氨酰胺和L-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编码基因proB、glnA和lysC进行了部分缺失敲除实验。分别构建了重组菌△proB、△glnA、△lysC,并对其进行产酸发酵分析。结果表明:glnA和lysC基因功能缺失,分别阻断了钝齿棒杆菌L-谷氨酰胺和L-赖氨酸的合成,但L-精氨酸的合成能力也随之显著降低;而proB基因的缺失,阻断了L-谷氨酸→L-脯氨酸的合成代谢流,使得L-谷氨酸→L-精氨酸合成分支代谢流量加强,重组菌SYPA 5-5△proB摇瓶发酵L-精氨酸产量可提高36.0%。 (5)结合上述利于L-精氨酸合成的三种有效代谢改造方式——抗反馈抑制、加强目标代谢流和削弱竞争代谢途径,构建高产L-精氨酸重组钝齿棒杆菌SYPA 5-5△proB-9039SDB,在L-脯氨酸合成途径敲除的基础上引入抗反馈抑制精氨酸合成关键基因簇过量表达。对重组菌进行发酵产酸并对分析了其代谢分布优势,节点处的流量分配明显朝着有利于L-精氨酸合成的方向改变,使得重组菌L-精氨酸合成速率显著提高;5 L发酵罐产酸50.12 g/L,糖酸转化率为33.4%;且单位细胞的L-精氨酸得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产精氨酸重组工程菌,显著提高了L-精氨酸的产量,同时为氨基酸代谢工程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熊筱晶,窦文芳,许正宏,陶文沂;L-精氨酸高产菌的诱变育种及其摇瓶产酸条件[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2期
2 王弘;齐秀兰;李福德;;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J];生物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3 齐秀兰,王军丽;硫酸二乙酯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1998年01期
4 陈雪岚;熊勇华;陶文沂;王正祥;许正宏;;野生型与突变型钝齿棒杆菌生物合成精氨酸基因簇arg JBDFR的生物信息学比较[J];食品科学;2007年03期
5 许虹;窦文芳;许泓瑜;张晓梅;饶志明;许正宏;;不同供氧水平对L-精氨酸分批发酵过程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09期
6 胡永飞;李铁民;杨智勇;张博;李玉;;限制修饰系统cglI赋予钝齿棒杆菌抗噬菌体功能活性[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7 徐美娟;张显;饶志明;杨娟;窦文芳;金坚;许正宏;;钝齿棒杆菌N-乙酰鸟氨酸转氨酶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重组菌的精氨酸发酵[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8 李小曼;赵智;张英姿;王宇;丁久元;;γ-谷氨酰激酶基因敲除对产L-精氨酸钝齿棒杆菌8-193生理代谢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1年11期
9 许正宏;窦文芳;王霞;陶文沂;;氮源及其添加模式对钝齿棒杆菌JDN28-75合成L-精氨酸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10 陶帅;窦文芳;张晓梅;许泓瑜;饶志明;许正宏;;高产精氨酸的钝齿棒杆菌在高低供氧条件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J];化工学报;2011年06期
11 窦文芳,许正宏,陶文沂;碳源及添加模式对钝齿棒杆菌JDN28-75发酵生产L-精氨酸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5期
12 许正宏;熊筱晶;窦文芳;陶文沂;;L-精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基于代谢流量分布的育种机制[J];工业微生物;2006年04期
13 薛峰;陶文沂;;前体物质和碳氮源补加策略对钝齿棒杆菌发酵生产L-精氨酸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06期
14 翁毓琛;熊勇华;陈雪岚;陶文沂;;argR基因对钝齿棒杆菌发酵过程中产精氨酸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6年12期
15 刘森芝;;谷氨酸发酵生产菌的研究与开发[J];发酵科技通讯;2009年02期
16 刘森芝;;谷氨酸发酵生产菌的研究与开发[J];发酵科技通讯;2010年03期
17 刘森芝;;谷氨酸发酵生产菌的研究与开发[J];发酵科技通讯;2009年03期
18 邱立友;;我国谷氨酸生产菌选育进展[J];发酵科技通讯;1996年02期
19 ;L-谷氨酰胺高产菌株X_(4-23)的诱变选育[J];发酵科技通讯;1989年03期
20 李文濂;费巧莲;沈湧;杭文荣;袁品坦;邹小英;梁文心;姜洪灿;;温度敏感型菌株T_s-27的味精生产——(一)菌株的生理特性及75m~3罐的发酵控制[J];发酵科技通讯;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明清;刘瑞杰;魏红波;刘清;曹军卫;;采用定向进化方法修饰枯草芽孢杆菌抗反馈抑制突变株proBA融合基因及其表达的初步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陈明清;刘瑞杰;魏红波;刘清;曹军卫;;枯草芽孢杆菌抗反馈抑制突变株proBA融合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会议议程[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刘云;张学清;王世春;徐琪寿;马立人;;代谢工程方法构建苯丙氨酸生物工程菌株[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美娟;钝齿棒杆菌SYPA5-5发酵产L-精氨酸的代谢工程改造[D];江南大学;2012年
2 李铁民;cglI基因复合体在钝齿棒杆菌中的功能和行为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3 赵志军;L-色氨酸生产菌株的构建及代谢调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周海岩;L-苯丙氨酸生产菌株的构建、代谢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2011年
5 陈梅芳;产奎尼酸基因工程菌的构建[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6 于金龙;大肠杆菌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7 徐大庆;黄色短杆菌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产L-缬氨酸代谢工程育种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帅;高产L-精氨酸的钝齿棒杆菌在不同供氧条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杨娟;转运蛋白LysE在钝齿棒杆菌发酵产精氨酸中的作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3 胡永飞;cglI基因复合体在构建钝齿棒杆菌抗噬菌体菌株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4 许虹;钝齿棒杆菌产L-精氨酸供氧策略优化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5 汪杏莉;低能N~+注入L-Ile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刘飞;钝齿棒杆菌N-乙酰谷氨酸激酶编码基因argB的克隆表达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李光霞;L-异亮氨酸产生菌原生质体离子注入诱变体系的建立[D];郑州大学;2006年
8 袁永;钝齿棒杆菌ArgR的凝胶阻滞实验及单增李斯特菌actA、inlB、p60表达载体的构建[D];南昌大学;2012年
9 李剑欣;大肠杆菌色氨酸生物合成分支途径调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10 崔艳玲;基因重组大肠杆菌以不同碳源合成L-苯丙氨酸的比较[D];郑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