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陶瓷/琼脂糖复合蛋白质层析介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摘要】:液相层析技术是生物分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具有分辨率高、操作设备简单和有利于保持生物大分子的活性等优点,是一种最有效、最普遍采用的生物分离方式之一。而层析技术的关键就是层析介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生物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层析介质的性能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本文以刚性陶瓷/琼脂糖复合层析介质的制备、功能化及应用为目标,以复合介质的制备为中心,希望开发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层析介质,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备多孔氧化硅陶瓷微球。以纳米氧化硅粉体为骨架材料,PEG10000为致孔剂,海藻酸钠溶液为胶黏剂,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陶瓷微球生胚,再通过高温烧结得到一种孔隙率高、机械强度大、球形度好的多孔陶瓷微球。经氮气吸附实验测定,其比表面积达28.75 m2/g,BJH平均孔径为33.3 nm,BJH孔容为0.246 m3/g;并且其流通性能良好,在764 cm/h的高操作流速下柱背压只有0.18 MPa。
(2)制备了刚性陶瓷/琼脂糖复合层析介质。采用热渗透法将琼脂糖凝胶填充到多孔陶瓷微球中,再通过研磨、筛选和流化床淘洗的方式去除微球表面的琼脂糖凝胶,得到一种复合介质。其湿真密度为1.70 g/mL,平均粒径为65.3μm,经性能评估可知复合介质在耐受柱压、柱效、装柱速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琼脂糖基填料6FF,较适宜用于制备型蛋白质层析。
(3)将复合介质功能化为阳离子交换剂并考察其蛋白质吸附性能。首先,采用二次交联法对复合介质进行化学修饰并偶联氯乙酸,制备得到CM-复合介质,其离子交换容量为72.4μmol/mL。然后,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考察了其等温吸附曲线、吸附动力学曲线和不同流速下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其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55.9 mg/mL,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在高操作流速时依然可对蛋白质进行有效吸附。
(4)将复合介质功能化为具有谷胱甘肽功能基团的亲和层析介质,并实现了对谷胱甘肽转移酶融合蛋白的纯化。经优化,复合介质的环氧基团活化密度为13.1μmol/mL,GSH配基密度为10.2μmol/mL,偶联效率达77.8 %;之后考察了洗脱方式、上样量和操作流速对介质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谷胱甘肽亲和作用具有专一性好的特点,目标蛋白可被完全吸附;线性洗脱或梯度洗脱都能达到目标纯度;并且复合介质具备较高的吸附容量,可在较高操作速度下应用,较适合融合蛋白的纯化。
|
|
|
|
1 |
朱洪龙;;陶瓷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2期 |
2 |
叶宏;徐斌;王军;叶暖强;庄双勇;;陶瓷微球填充型隔热涂料的有效导热系数[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3 |
浦宇,王芝祥;蛋白质层析用离子交换和疏水作用层析介质的发展概况[J];生物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
4 |
;姜老师信箱[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年11期 |
5 |
明绍福,甄捷,李修田;复合介质和水介质传热效率的对比[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
6 |
戴江江;复合介质电场在正弦稳态下的有限元解及网络模拟[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81年02期 |
7 |
郁伯铭,姚凯伦;两维复合介质里热传导的分离变量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8 |
吴去非;用变分法研究复合介质的非线性响应[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9 |
;北京大学成果集锦[J];科技成果纵横;2000年04期 |
10 |
郑文新;;复合介质振器的谐振特性[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1 |
高雷,王加俊;颗粒复合介质界面的反射率[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12 |
钟明,罗大为,朱柞金,胡汉平,何立群,程曙霞;激光辐照金属/炸药复合介质温度场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2期 |
13 |
高雷,洪刚;绝缘颗粒液体主体基质复合介质的非线性光学性质[J];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14 |
包科达,尹光俊;两维方格形复合介质中导电性的渗流临界指数[J];物理学报;1995年03期 |
15 |
吴去非;多组元复合介质的高阶非线性极化率[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16 |
李向亭,马红孺;用Bergman方法计算复合介质的电势分布[J];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
17 |
王阳木;闭静秀;赵岚;周卫斌;李岩;黄永东;张焱;林海;苏志国;;一种新型的琼脂糖疏水层析介质开发及其在重组乙肝表面抗原(CHO-HBsAg)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
18 |
陈晓军;王和义;罗阳明;冯开明;温兆银;;CH HCSB TBM中固体氚陶瓷增殖剂微球研究进展[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6年03期 |
19 |
;姜老师信箱[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年07期 |
20 |
林凡;;一种计算复合介质有效电容率的新方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