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丙烯酰胺基微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高燕  
【摘要】:采用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衣康酸(IA)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失水山梨醇酐单油酸酯(Span8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Tween60)为复合稳定剂,通过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粒子尺寸在0.5-5μm的P(AM-co-IA)微凝胶。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得到P(AM-co-IA)微凝胶的粒径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稳定剂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对微凝胶溶胀性能的测试,得到其在水中和盐水中的最佳溶胀倍率分别为6859g/g和3375g/g;DSC和TG分析的结果表明所得共聚微凝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分别用一次性加入法和延迟滴加法两种不同的分散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粒子尺寸在0.3-1μm的P(AM-co-IA)微凝胶。反应选用AM和IA为原料,Bis-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分散剂。结果表明,所得P(AM-co-IA)微凝胶的粒径随着IA比例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分散剂,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一次性加入法所得微凝胶的吸水溶胀性能较差,而通过延迟滴加法制备得到的微凝胶由于具有均匀的交联网络结构,因此溶胀性能较好,其最佳溶胀倍率为96.9g/g。 采用亲水性单体AM和IA为原料,Bis-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Span80/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粒子尺寸在100-300nm的P(AM-co-IA)微凝胶。发现用该聚合方法所得P(AM-co-IA)微凝胶的粒径随着AM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交联剂和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其粒径显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对微凝胶溶胀性能的测试,得到其最佳吸水溶胀倍率为180.8g/g;通过DSC和TG分析,表明所得共聚微凝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三种方法所合成的微凝胶都具有较好的溶胀倍率和一定的强度,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比较三类P(AM-co-IA)微凝胶的溶胀性能,反相悬浮聚合所得P(AM-co-IA)微凝胶的吸水溶胀性能最佳,反相乳液聚合次之,分散聚合所得微凝胶的吸水性能最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章婉君,阮梅娜,程镕时;顺式聚异戊二烯的微凝胶与粘度方程[J];应用化学;1986年01期
2 朱怀江,朱颖,孙尚如,刘玉章,唐金星;预交联聚合物微凝胶调驱剂的应用性能[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3 德;微凝胶增韧环氧树脂系列产品问世[J];工程塑料应用;1995年03期
4 陈庆德,沈兴海,高宏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4-乙烯基吡啶共聚微凝胶的γ-射线辐照合成[J];高分子学报;2005年01期
5 李亚娜,霍东霞,钱庆文,刘玉坤;pH及温度敏感性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3期
6 周楠,周儒领,严晓虎,王治流,程鎔时;高分子单链微凝胶的合成与性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杨晓英,陈胜男,芮嘉明,刘彦韬,栗方星,刘卫东,刘福海;新型耐温耐盐微凝胶高效驱油剂[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年03期
8 孔柏岭,韩杰;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结构对微凝胶体系性能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5期
9 G.Chauveteau ,孟祥鹏,徐文芹,冯殿辉;控水用可调节胶凝时间和凝胶尺寸的微凝胶体系[J];国外油田工程;2001年11期
10 段秋红,朱默山,徐涛,谢照宽,罗前,高建林,李萍;改进注聚设备提高微凝胶成胶率[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3期
11 陈云传,刘晓亚,胡红梅,熊万斌,陈明清;UV固化涂料用水性聚氨酯及微凝胶的制备[J];涂料工业;2004年05期
12 徐小军,胡建华,杨武利,陈绍平,杨徐敏,府寿宽;丙烯酸酯类微凝胶的制备及其表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13 王田军;河南油田微凝胶驱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J];精细石油化工;2002年04期
14 胡鹏,王朝旭,韩亚群,桑涛,牛文朝,韩吉璞;下二门油田微凝胶驱油现场试验堵塞问题分析[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5 胡晓丹,陈瑞珠;丙烯酸酯齐聚物和微凝胶增韧环氧粘接件的湿热耐久性[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16 张青松;查刘生;马敬红;梁伯润;;pH/温度双重敏感性微凝胶的合成与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7年01期
17 魏淋生,唐金星,卢祥国;聚合物及聚合物交联微凝胶调驱效果评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5期
18 朱雪燕,陈明清,刘晓亚,杨成;pH响应性水溶性微凝胶的研制[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9 陈胜男,芮嘉明,杨晓英,于芳菲,安英丽,左榘,栗方星,何炳林;可溶解的聚氨酯脲微凝胶的合成及其分子尺寸的测定[J];高分子学报;2003年05期
20 蒋小锋;杨军;张莉;查刘生;;分散聚合法合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性微凝胶[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平;赵继华;沈伟国;高培源;方建;;P(DEA-co-AA)微凝胶的合成、性能表征及对HRP酶的固定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延顺;于跃芹;;聚天冬酰胺交联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颖;胡炜;李红;;多重敏感性能复合微凝胶制备与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培培;刘琼琼;徐云慧;赵海峰;陈明清;;pH/温度快速响应微凝胶的制备与药物缓释模拟[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维俊;黄永民;刘洪来;;浊度法对温敏性微凝胶体积相转变行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汪碧波;张伟;汪谟贞;王淑芬;张志成;;辐射分散聚合制备pH响应共聚物微凝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7 张宝华;陆佳琳;王伟强;;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酯微凝胶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8 李晓琴;申迎华;刘妙青;刘慧敏;;(MAA-co-DMA)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于游;崔树勋;;可见光催化制备海藻酸钠微凝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10 赵长稳;高晓晔;庄秀丽;陈学思;景遐斌;;可降解温度和pH双敏感聚(L-谷氨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的合成和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波;复杂结构微凝胶及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功能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秦绪平;微凝胶复合高强度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殷俊;响应性高分子微凝胶的相变行为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王林;聚烯丙胺盐酸盐—葡聚糖微凝胶的制备、组装及复合[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杨子刚;多尺度的可降解温敏型水凝胶的制备以及基于微凝胶的蛋白质包裹工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侯毅;高分子界面行为与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张青松;新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与表征[D];东华大学;2008年
8 魏燕彦;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红;结构型负载杂多酸复合微球的构筑及其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沈雷;量子点/高分子复合物及金属有机聚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燕;丙烯酰胺基微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2 白云艳;基于羟丙基纤维素的智能性微凝胶的合成及其口服胰岛素的控制释放[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纪磊鹏;共轴微反应器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及其在微反应器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1年
4 程祥胜;双重响应性微凝胶及其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5 胡进进;多重敏感性高分子/无机复合微凝胶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姗;高分子凝胶薄膜和微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丛玲;具有IPN结构的双重刺激响应性空心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D];东华大学;2012年
8 吕美丽;纳米银/高分子复合微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凌飞;含氟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度敏感型微凝胶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10 左雪芹;温敏性二氧化硅—透明质酸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阎江斌 李杰堂报道;新型流量计不怕絮凝[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陶文忠;抢占科技采油制高点[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杨小华;王中华;聚合物驱油进展可喜 [N];中国化工报;2002年
4 赵引德;聚丙烯酰胺新工艺高效低成本[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李文武;新型淀粉基絮凝剂国际领先[N];科技日报;2005年
6 通讯员 于柏林 记者 张兆军;新型材料大幅提高治污能力[N];科技日报;2005年
7 余林;新型废水处理专用剂环保省钱[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毕家立;华北工学院PAM研究出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3年
9 王博;水分散型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5年
10 记者 郭薇;实现水处理技术新突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