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果糖制备用酶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表面展示系统的构建
【摘要】:乳果糖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动物饲料领域。目前,商业化上主要采用化学异构化法生产乳果糖。但由于化学异构化法存在碱性催化剂的分离、反应副产物多、高能耗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展了酶法转化乳糖合成乳果糖的研究。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利用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和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组成的双酶系统在环己烷-缓冲液两相体系中合成的乳果糖产量达到151g/L,乳糖转化为乳果糖的转化率为18.8%。本研究试图利用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克服固定化酶的弱点如酶源的生产和纯化以及固定化过程中酶活的损失等,以达到基因工程手段固定化乳果糖制备用酶的目的,推动酶法制备乳果糖技术的发展。芽孢表面展示技术是一种采用基因工程手段的定向固定化方法,它已应用于抗体的制备和活性疫苗的生产等领域。与抗体和疫苗的生产相比,利用芽孢表面展示技术构建生物催化剂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因此,本论文拟将乳果糖制备用酶展示在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的表面,并以此芽孢表面展示系统转化乳糖研究其制备乳果糖的能力。具体地,本论文获得的研究结果阐述如下:
首先,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靶蛋白,研究芽孢crust层蛋白CotX、CotY和CotZ作为分子载体的潜力。荧光强度分析结果发现,由上述三种crust层蛋白转化得到的重组芽孢与比野生型芽孢相比,它们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表明CotX、CotY和CotZ可以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展示在芽孢的表面。为此,选取了一种四聚体蛋白β-半乳糖苷酶作为第二个靶蛋白,验证上述三种crust层蛋白作为分子载体展示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能力,展示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分别为0.39、0.12和0.25U/mg芽孢(干重),即展示效率为CotXCotZCotY。
以CotX为分子载体和β-半乳糖苷酶为靶蛋白系统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酶在芽孢表面的存在情况。Western blot、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实验证实了CotX可以将β-半乳糖苷酶展示在芽孢的表面。芽孢表面展示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β-半乳糖苷酶与CotX的融合蛋白可以在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的表面进行活性表达。芽孢表面展示β-半乳糖苷酶的最适pH为6.0,比游离的重组β-半乳糖苷酶的最适pH向酸性方向偏移了0.5单位;它的最适温度为75℃,较游离的重组β-半乳糖苷酶的最适温度提高了5℃。进一步研究了整合型和游离型表达方式对β-半乳糖苷酶在芽孢表面展示效果的影响,两种表达方式得到的活力分别为0.42和1.34U/mg芽孢(干重),表明游离型表达方式更有利于β-半乳糖苷酶在芽孢表面进行展示。
利用CotX为分子载体构建了葡萄糖异构酶的芽孢表面展示系统。Western blot可以检测到芽孢衣壳中融合蛋白CotX-葡萄糖异构酶的存在,流式细胞仪分析也显示重组芽孢表面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但却检测不到葡萄糖异构酶活力。以CotX为分子载体构建的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可以在芽孢表面表达葡萄糖异构酶蛋白,但展示的酶蛋白没有活性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开展了以β-半乳糖苷酶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作为固定化基质吸附葡萄糖异构酶构建以乳糖为原料制备乳果糖的固定化双酶系统的研究。在优化的吸附条件下即pH4.0、芽孢浓度1×10~(12)/mL和葡萄糖异构酶添加酶量为2.0mg,得到的固定化双酶系统中β-半乳糖苷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的活力分别为14.2U/mL和41.2U/mL。该双酶系统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即乳糖浓度为300g/L、65℃和pH7.5时,乳果糖产量达到37.5g/L,乳糖转化率为12.5%。
最后,利用CotX为分子载体构建了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的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并开展了该展示系统作为催化剂转化乳糖合成乳果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乳糖浓度为700g/L、80℃和pH8.0条件下反应2h,乳果糖产量为247.2g/L,乳糖转化率达到35.3%,远高于实验室前期研究中构建的β-半乳糖苷酶—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化双酶系统和本研究构建的以β-半乳糖苷酶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作为固定化基质吸附葡萄糖异构酶组成的双酶系统。
|
|
|
|
1 |
刘元元;杨秀华;王远亮;李宗军;;乳酸杆菌表层蛋白及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10年03期 |
2 |
任昌琼;郑穗平;林影;苏国栋;韩双艳;;重组脂肪酶全细胞催化单糖酯的合成[J];现代食品科技;2009年09期 |
3 |
钟义华;唐蕾;吴亢;杨瑞金;朱松;;具有β-半乳糖苷酶转苷能力的菌株筛选及鉴定[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05期 |
4 |
蒋孝燕;杨瑞金;王贺;叶发银;张燕鹏;华霄;;转半乳糖基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筛选鉴定、产酶条件优化及酶法制备乳果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年08期 |
5 |
黄萌萌;王加启;卜登攀;魏宏阳;李树聪;许晓敏;于建国;;牛乳中乳果糖含量测定的快速酶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6 |
张萃荟;杨瑞金;张文斌;刘芳;费颖;;适合乳果糖生产的β-半乳糖苷酶高产株的筛选及培养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4期 |
7 |
张萃荟;杨瑞金;张文斌;刘芳;费颖;;适合乳果糖生产的菌株K.lactisK1-16-7产β-半乳糖苷酶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科技;2008年07期 |
8 |
于海,杜昱光,韩秀文;乳果糖的制备、分离及纯化的研究发展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年03期 |
9 |
唐蕾;董晓璇;李珍爱;孙慧慧;杨瑞金;毛忠贵;;产β-半乳糖苷酶的节杆菌诱变选育及培养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7期 |
10 |
华丹宇;毛禹芗;;乳果糖的气相色谱测定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年04期 |
11 |
李鸿梅,刘含智,张皓,朱贵宾,王丽萍,杨柏,李惟;量子点荧光标记在重组噬菌体表面展示肽与胰岛素受体相互作用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5期 |
12 |
金小华;邱以永;;Laetitol与乳果糖治疗肝昏迷作用方式的比较[J];国际消化病杂志;1988年02期 |
13 |
倪英冠;;乳果糖的制备和纯化[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1年01期 |
14 |
于国萍,张英华;低聚乳果糖的性质及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年05期 |
15 |
范淑敏;新型β-半乳糖苷酶研制成功[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年07期 |
16 |
朱桂兰,童群义;低聚乳果糖的生产与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
17 |
刘刚;;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找到全细胞催化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工程菌株[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10期 |
18 |
赵瑞香,孙俊良,于涛;嗜酸乳杆菌产生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及数学模型的建立[J];食品科学;2003年12期 |
19 |
祝小枫,熊德鑫,盛志勇,黎沾良,吴承堂;气相色谱用于肠通透性监测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1997年04期 |
20 |
宋刚,曹劲松,彭志英;功能性低聚糖——低聚乳果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