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乳酸菌利用低聚糖的特性及在肠道中的作用

刘思思  
【摘要】:功能性低聚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以选择性地增殖肠道内的一些共生菌,并产生有益于肠道健康的短链脂肪酸。对功能性低聚糖的利用被认为是益生菌一项重要的新特性,而目前益生菌利用功能性低聚糖的特性与其在肠道中定殖的能力是否相关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乳酸菌(LAB)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了乳酸菌对低聚果糖(FOS)和低聚木糖(XOS)的利用特性,并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低聚糖对乳酸菌在小鼠肠道中定殖的影响,以及乳酸菌、低聚糖及其共同作用对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生理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体外实验中,先采用溴甲酚紫平板法比较了不同种属的乳酸菌利用FOS和XOS的偏好性,测定并比较了乳酸菌分别以FOS和XOS为唯一碳源时的代时和产酸速率。发现乳酸菌对不同低聚糖的利用虽具有菌株特异性但也存在一定规律:如4株鼠李糖乳杆菌和3株嗜热链球菌都不能利用FOS和XOS,8株植物乳杆菌都可以利用FOS和XOS;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产酸速率呈正相关,乳杆菌产酸速率普遍大于双歧杆菌。根据体外实验结果,选取11株对低聚糖利用特性不同的乳酸菌,等量混合后与FOS-XOS混合物进行不同组合开展动物实验。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小鼠粪便,利用PCR-DGGE的方法,建立11株乳酸菌的标准指纹图谱并以此为参照探究这些菌株在小鼠肠道内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剂量下(按成人4 g/天等效推算至小鼠),不能利用低聚糖的菌株普遍不能在小鼠肠道中定殖,而可以利用低聚糖的菌株,在肠道定殖时间的长短与其利用低聚糖的速度之间没有相关性,低聚糖的短期作用不影响乳酸菌的定殖,而持续作用可使某些菌株定殖时间延长。利用GC-MS检测了不同时间点采集的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显示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以乙酸为主;单独灌胃乳酸菌、低聚糖及两者混合物均能显著提高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其中灌胃乳酸菌及其与低聚糖的混合物效果比单独灌胃低聚糖更为显著,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总酸含量可达30μmol/g以上。实验中对小鼠的体重进行监测,处死前取血,用于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在处死后检测脏器指数、盲肠重量。结果表明,单独灌胃乳酸菌或低聚糖对小鼠体重没有显著影响,而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小鼠体重有所下降;乳酸菌、低聚糖及其共同作用对小鼠脏器指数、盲肠总重与排空重量、血清中的TC、Ig G、Ig M均没有显著影响;乳酸菌和低聚糖的共同作用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TG含量;乳酸菌和低聚糖的共同作用以及低聚糖的单独作用可以使小鼠血清HDL-C稍有上升,而LDL-C稍有下降。为研究乳酸菌、低聚糖及其共同作用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小鼠粪便为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低聚糖及其共同作用可提高小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并短暂影响Beta多样性,停止灌胃后,Alpha和Beta多样性会趋向于恢复初始水平;乳酸菌、低聚糖及其共同作用对小鼠肠道菌群门的种类没有显著影响,但会影响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停止灌胃后,这些菌群会逐渐恢复至初始水平;在属水平上,乳酸菌、低聚糖及其共同作用可增加菌属的种类,外源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使小鼠肠道菌群中的Bifid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在短期内迅速上升,但停止作用后,两者的相对丰度会迅速下降,恢复初始水平,而低聚糖的继续作用可使Bifidobacterium的最终相对丰度略高于初始值。本实验设置的低聚糖剂量可使小鼠肠道菌群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稍有提高,但不如直接灌胃乳酸菌的效果显著。所有实验组对小鼠粪便菌群中的Lactobacillus均没有显著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刘瑞雪;李勇超;张波;;魔芋低聚糖对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7年06期
2 陈臣;卢艳青;于海燕;田怀香;;乳酸菌代谢低聚糖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9年06期
3 孙宏;卢志超;吴逸飞;王新;柳永;姚晓红;汤江武;;猪源乳酸菌的筛选、体外益生效果评价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6年19期
4 白荣钰;易欢;陈丰连;邱静文;王莹;陈冰莹;李瑜;张蕾;;毛冬青三萜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草药;2021年20期
5 卢桂强;何道华;梁雅妍;;植物乳杆菌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进展[J];养禽与禽病防治;2020年03期
6 胡静怡;朱磊;连紫宇;程成;冯皖;沈洪;;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06期
7 王重娟;周锦妍;王崇静;梁月琴;朱瑜丹;王星星;李仲昆;;双歧杆菌联合左卡尼汀对菌群失调腹泻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药房;2021年06期
8 陈杨;施丽婕;刘雷蕾;王静;郝莉莉;柴士伟;耿洁;于潇;刘苏仪;杨洁;;基于16S rDNA测序研究化瘀通阳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年02期
9 康超颖;张旭;赵梅;李梦;赵立平;赵宇峰;;小檗碱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体外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年10期
10 王春妍;曹宇;郭远强;赵黎莉;冯雪;文君;李嘉;;硫代乙酰胺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J];肝脏;2020年12期
11 王文娟;孙冬岩;孙笑非;;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7年01期
12 陈大卫;任晨瑜;申菲菲;郭蕾;陈春萌;黄玉军;张臣臣;关成冉;马文龙;李启明;杨锁华;顾瑞霞;;混合乳酸菌及其发酵乳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J];中国乳品工业;2020年12期
13 曲巍;张智;马建章;刘慧;雅男;;高通量测序研究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默;崔亮;乌日娜;;低聚糖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刘志彬;蓝雪铭;倪莉;;武夷岩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陈汉清;汪冰;周晓艳;丰伟悦;;纳米材料口服暴露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5年
4 刘大群;华颖;陈文烜;;添加麸皮与乳酸菌对笋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刘洁;史贤明;;两种乳酸菌及其发酵液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长的抑制作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和平;;益生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开发[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7 高业成;郁晓艺;倪庆桂;;乳酸菌活菌计数影响因素的研究[A];“食品工业新技术与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赵霖;冉陆;丛涛;鲍善芬;田鹤;杨宝兰;李志刚;;蔬菜类食品对生长中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9 张和平;;益生乳酸菌在人和动物健康方面的应用—从理论到实践[A];首届营养转化医学学术大会暨中国营养学会营养转化医学会分会成立大会、全军第十届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6年
10 康超;张勇;朱晓辉;汪小兰;陈梦婷;王斌;糜漫天;;辣椒素对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1 董庆利;曾静;梁娜;;乳酸菌饮料冷藏过程中乳酸菌的失活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2 廖吕燕;马玉芳;李健;黄一帆;;“芪苓”制剂多糖对环磷酰胺免疫损伤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3 商佳琪;郭宇帆;张梦洁;史雪敏;姜红梅;李素颖;包艳;;抗生素紊乱饮食性肥胖SD大鼠肠道菌群与炎性因子的变化[A];达能营养中心第二十三届学术会议——营养与认知论文集[C];2020年
14 耿雪;;氢气对大强度运动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A];2019中国生理学会学术年会暨张锡钧基金第十五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会及第十三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9年
15 吴涛;孙梦珍;刘锐;隋文杰;张民;;植物乳杆菌对高脂膳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摘要集[C];2020年
16 刘露;张雁;邓媛元;唐小俊;魏振承;;肠道益生菌利用山药低聚糖体外发酵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7 刘辉;季海峰;王四新;张董燕;张伟;单达聪;王雅民;;饲用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8 燕平梅;张慧;薛文通;畅晓晖;;16S rRNA基因序列方法分析传统发酵菜中乳酸菌多样性[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9 刘瑞雪;李勇超;张波;;魔芋低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5年
20 王俊沪;;乳酸菌生产营养药物成分的代谢工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大卫;辅助降血脂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高血脂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5年
2 包秋华;甘肃和四川省牦牛奶制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远微;辣椒素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降脂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20年
4 崔树茂;乳酸菌的生长抑制和冻干存活的影响因素及规律[D];江南大学;2017年
5 卢旭;莲子低聚糖制备及其对肠道益生菌和病原菌调节机制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马长路;干酪乳杆菌对高脂膳食仓鼠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的影响与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
7 吴孝军;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肠道菌群及IL-23/IL-17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关乐;益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9 郭君慧;消化道甲醛暴露与小鼠肠道菌群改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10 余蕾;布拉氏酵母菌干预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菌群机制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7年
11 陈春;桑葚多糖的结构鉴定、活性评价及其体外消化酵解[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2 陈广信;GPR109A对CLP小鼠肠道上皮屏障调控的作用机制[D];吉林大学;2018年
13 赵龙玉;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食品加工上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4 曲敏;大鲵黏液低聚糖肽的制备、性质和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15 范志刚;红内期早期疟鼠肠道菌群和细胞免疫改变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16 李卓;肠道微生物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年
17 金星;乳酸菌拮抗空肠弯曲杆菌的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20年
18 阿凡(Affhan Shoaib);摄入的乳酸杆菌能够防止小鼠肠道菌群失衡以及喜氧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和绿脓假单胞菌造成的感染[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19 张倩;肠道菌群组成及乙酸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21年
20 李新明;微波固态合成低聚糖及其对小鼠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思思;乳酸菌利用低聚糖的特性及在肠道中的作用[D];江南大学;2015年
2 刘娟娟;牦牛源乳酸菌筛选及其与菊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
3 李爽;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陈皮提取物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4 陆德智;壬基酚诱导的肠道损伤和菌群失调及乳酸菌缓解其毒性的作用研究[D];江南大学;2021年
5 丁楠;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功能活性的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9年
6 陈星星;传统发酵酸面团菌群结构的对比及优选菌株益生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李宛真;电针调控肥胖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任鹏飞;三种单糖构成的低聚糖对人肠道菌群的调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20年
9 李丽婷;小鼠肠道菌群构成与肥胖易发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10 周梦蕊;乳酸菌对断奶獭兔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1 扎木苏;西藏地区传统牦牛奶制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2 储徐建;耐低温乳酸菌的筛选与六种原料青贮中的应用[D];青海大学;2014年
13 沈中艳;猪源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4 张文静;胎龄及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
15 张蓉;抗氧化低聚糖对肠道氧化还原状态与菌群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9年
16 罗海华;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7 金星;具有拮抗空肠弯曲杆菌效应的乳酸菌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18 章蔚;一株益生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黑鲷肠道、血清的影响[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19 郭志杰;仔猪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仔猪作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20 江杨洋;现代食物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穴位干预的疗效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张嶷;中国乳酸菌产业健康成长[N];中国食品报;2010年
2 赵铭;中国乳酸菌行业稳健发展标准与科技双重支撑驱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杜薇;乳酸菌产业向好[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4 陈鸿;抗真菌乳酸菌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食品报;2021年
5 陈瑷 记者 程伯全;美吉姆新品发布填补羊奶乳酸菌市场空白[N];中国食品安全报;2021年
6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林龙优;“乳酸菌大妈”,韩国街头的风景线[N];环球时报;2021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秦志伟;乳酸菌多多益善?[N];中国科学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赵媛;乳酸菌王国的造梦人[N];内蒙古日报(汉);2018年
9 本报记者 胡明宝;大荔县:探索“乳酸菌+虫子”生态养殖新模式[N];农民日报;2018年
10 石岩;乳酸菌饮品行业巨头争夺百亿市场[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5年
11 ;十年耕耘 科技助推中国乳酸菌产业发展[N];中国食品报;2015年
12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舒媛媛;中外专家研讨“乳酸菌与健康”[N];科技日报;2012年
13 本报记者 李远方;乳酸菌奶欲引乳业主流[N];中国商报;2007年
14 勿日汗;内蒙古建成我国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5 本报记者 姜虹;乳酸菌行业呼唤更科学标准[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16 本报记者 尹 辉 刘垠 特约记者 郭 勇 王 云;菌分好坏 乳酸菌是“益菌”[N];大众科技报;2005年
17 本报记者 王薇 刘艳芳;科技助力中国乳酸菌产业健康发展[N];中国食品报;2015年
18 本报记者 王薇;第十一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专题研讨亮点纷呈[N];中国食品报;2016年
19 ;中国乳酸菌科技与产业界寄语十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N];中国食品报;2015年
20 本报记者 谢玲;国内外科学家与企业家齐聚“津门”共话乳酸菌产业多元化发展[N];中国食品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