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其实质是资本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自由流动但最终不断归集到某一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内的发展过程。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集聚程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制造2025》的发行更加凸显了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制造业的重要产业地位,同时纲要提出要提升产业集聚的水平和质量,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制造产业集群,从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制造业朝着中高端方向迈进,促进中国经济绿色协调发展。事实上,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呈现出显著的的梯度差异。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各地区制造业集聚,发挥集聚由此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目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是相关的,相近的事物关联更加紧密。传统计量经济学通常假设样本观察值彼此独立,但如果样本观察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就必须对空间自相关问题的存在加以考虑,仍然使用传统计量分析方法会使样本信息难以反映现实情况,容易造成估计结果产生偏差。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相邻省份经济信息交流更加密切,省与省之间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不能单纯的忽略区域间空间效应的存在,割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本文从空间地理视角作为切入点,以2005-2016年中国31个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格局的动态演化,同时对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制造业集聚发展现状及集聚格局动态演化分析。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于制造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动态演化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制造业集聚现象,且呈现明显的抱团式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且整体集聚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业集聚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大致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降低的阶梯发展趋势;我国制造业集聚总体呈现“东北-西南”格局,椭圆分布范围呈现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为主轴,以“浙江-安徽-河南-陕西”为辅轴的空间分布特征,制造业集聚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其分布的空间范围趋向于向西南方向偏移,具有显著的方向性特征,另外相对于标准差椭圆轴线的东北部省市总体来说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要强于西南部省市。2.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现状及时空格局动态演化分析。基于变异系数、热点分析等方式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现状及其时空格局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类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部高-西部低”梯度差异状况,区域发展相对差异正在缩小;我国经济增长冷热点区域总体呈现片状分布,冷点区域正在逐渐效少,次冷点的区域明显增加,“俱乐部趋同”效应显著,虽总体来看整体发展有所改善,但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区域经济增长的高值区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3.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构建合适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于本省域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弱的正向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制造业集聚的发展正处于较为成熟的扩散阶段,存在着由“回波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过度,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化、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程度能够有效的促进本省区域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推动力不足;劳动力投入、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拥挤效应与封锁效应,难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4.优化制造业集聚空间格局,打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困境的对策建议。本文从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格局动态演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入手,提出了“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谋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因势利导促转型”、“打破区域产业封锁,合纵连横定平衡”、“促进区域要素投入,统筹兼顾增动力”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为引导推动各地区制造业集聚,优化制造业集聚空间格局,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