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假单胞菌摄取与降解烷烃研究
【摘要】:烃类的摄取是石油污染土壤和水体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关键,目前主流的两种烷烃被摄取模式是:(1)微生物细胞与比其小得多的被溶解、似溶解的烷烃颗粒作用,然后进行摄取,即微生物被诱导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摄取烷烃;(2)微生物与比细胞大的烷烃颗粒直接接触,进而进行摄取,即微生物以直接接触油滴方式摄取烷烃。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烷烃的摄取绝大多数采用第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共识。本论文将研究证明烷烃被摄取时,两种不同摄取模式的存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微生物在油水两相的分布特点,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亲水性很强的细菌和一株亲油性很强的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鉴定均为铜绿假单胞菌,亲水性很强的铜绿假单胞菌表示为P.aeruginosa S,亲油性很强的铜绿假单胞菌表示为P.aeruginosa Y。
2.优化了两株菌在煤油培养基中的生长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实验,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P.aeruginosa Y菌体生长量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煤油添加量,天然有机物的添加,氮源和接种量。P.aeruginosa Y生长的优化培养基组成为:氮源为1.5%的尿素,煤油量为14%,添加0.1%的蛋白胨,pH7.0,其它同无机盐培养基。优化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装液量50mL/250mL,37℃下200r/min摇瓶培养。影响P.aeruginosa S菌体生长量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温度,煤油添加量,天然有机物的添加和接种量。温度是影响P.aeruginosa S菌体生长量的显著性因素。P.aeruginosa S生长的优化培养基组成为:煤油量为6%,添加0.1%的牛肉膏,pH7.0,其它同无机盐培养基。优化培养条件为:接种量7%,装液量30mL/250mL,32℃下200r/min摇瓶培养。优化后P.aeruginosa Y的菌体量从1.9g/L提高到3g/L,P.aeruginosa S的菌体量从3.3g/L提高到4.34g/L。
3.研究了两菌株对烷烃的降解,它们对混合烷烃的降解效果要比单一烷烃好。分析了它们对十六烷的降解途径,GC分析胞内存在十六烷和十六酸,GC分析胞外存在脂肪酸,HPLC分析胞外存在小分子有机酸,得知十六烷末端甲基通过单加氧酶的作用生成十六醇,然后通过两步脱氢作用先后生成十六醛和十六酸,十六酸按照β-氧化途径逐步脱去两个分子碳后变成短链酸,短链酸进一步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彻底被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综上实验,研究探讨了两株菌摄取烷烃的不同模式。在生长方面:两株菌在LB培养基中生长时,在达到生长稳定期后A600值没有差异,而在煤油培养基中生长时生长速度有显著差别。在细胞表面性质方面:P.aeruginosa Y的亲油性很好,MATH值平均约为0.994,P.aeruginosa S的亲油性很差,MATH值平均约为0.007。在溶液乳化方面: P.aeruginosa Y培养基的表面张力降幅比P.aeruginosa S小14mN m-1左右;P.aeruginosa Y的菌体主要集中在油相,水相没有乳化现象,P.aeruginosa S的菌体主要集中在油水
WP=6
界面,水相中乳化程度很高;测菌液的乳化力,P.aeruginosa Y接近零,P.aeruginosa S约为25%;P.aeruginosa Y在添加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抑制剂EDTA后生长没有明显差异,而P.aeruginosa S则明显受到抑制。从而推知两菌株对烷烃具有不同的摄取机制,P.aeruginosa Y对烷烃的摄取主要是以直接接触油滴方式摄取烷烃的,而P.aeruginosa S对烷烃的摄取依赖于其自身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烷烃的摄取是通过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完成的。
|
|
|
|
1 |
梁生康;苏荣国;王修林;周爱华;汪卫东;;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摄取烷烃的强化机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4期 |
2 |
胡孝丛;田延军;赵祥颖;张家祥;韩延雷;刘建军;;一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
3 |
任洁;王世梅;占新华;周立祥;;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碳氮源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0期 |
4 |
强婧;尹华;彭辉;叶锦韶;秦华明;张娜;何宝燕;;铜绿假单胞菌S6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
5 |
Mary Parkinson;徐家立;;生物表面活性剂[J];生物技术通报;1986年05期 |
6 |
钱欣平,阳永荣,孟琴;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3期 |
7 |
徐成勇,鲁时瑛,周莲,周东阳,诸葛健;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
8 |
聂利红;刘宪斌;田胜艳;;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海洋信息;2008年02期 |
9 |
华兆哲,陈坚,朱文昌,徐星和,伦世仪,王晓蓉,孙昊,吴重华;假丝酵母(Candida antarctic WSH112)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及降解正构烷烃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0 |
杨国君,宋若海,华兆哲,李华钟,陈坚;两株假单胞菌对烷烃的摄取和降解[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
11 |
尹红梅;张甲耀;柳娟;胡田甜;赵晴;;蒽降解菌与铜绿假单胞菌融合子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
12 |
丁立孝,何国庆,孔青,李海军,林建强;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2003年05期 |
13 |
赵淑梅,郑西来,高增文,吴俊文;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14 |
张秋卓;蔡伟民;;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产剂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11期 |
15 |
崔中利,刘卫东,齐耀程,孙亮亮,陈兵;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产物特性研究[J];土壤;2004年06期 |
16 |
王淑英,刘爽,徐艳杰;从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7 |
金正江,彭少华,李从荣;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耐药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08期 |
18 |
丁立孝,何国庆,刘晔,李海军,林建强;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
19 |
安秀林,李庆忠,张忠智;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I降解原油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20 |
强婧;尹华;彭辉;叶锦韶;秦华明;张娜;何宝燕;;生物表面活性剂与蒽降解菌的协同降解效应[J];环境化学;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