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曲霉酸性β-甘露聚糖酶液体发酵的研究
【摘要】:
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酸性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LW-1为原始出发菌株,采用自然分离、微波与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phonate,EMS)双重诱变,经平皿透明圈粗筛、摇瓶初筛和复筛以及斜面传代稳定性试验,获得了一株高产、稳产β-甘露聚糖酶的突变株WS-2007。结果表明,该突变株摇瓶液体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活力高达3261 U/mL,比原始出发菌株(1027 U/mL)提高了2.18倍。
为探讨黑曲霉WS-2007液体发酵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产酶条件,在对其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Plackett-Burman实验,选出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黑曲霉WS-2007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为:魔芋粉20.6 g/L、麸皮20.6 g/L、干酪素41.3 g/L、玉米浆20 mL/L、硫酸铵5.0 g/L、磷酸二氢钾3.0 g/L、氯化钙1.0 g/L、硫酸镁1.0 g/L;250 mL三角瓶装液40 mL,按10%(v/v)接入液体种子,35.1℃、210 r/min条件下培养113 h。在该条件下菌株产酶活力为5593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72%。对黑曲霉WS-2007通过液体发酵所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重要性质进行了研究。
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80℃,最适pH为3.5,该酶在pH 2.5~6.0,70℃以下稳定。当液态酶中有底物存在时,底物对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酶在固体颗粒状态下,耐温性比液态时有很大提高,100℃保温15 min,酶活力仍保持在90%以上。金属离子Al3+、Ca2+对酶活力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而Ag+则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
|
|
|
1 |
陈桂光;李玮;齐辉连;张云开;梁智群;;黑曲霉低聚异麦芽糖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8期 |
2 |
苏香萍;龚大春;曾晶;殷家红;;纤维素酶产生菌黑曲霉的选育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J];酿酒科技;2009年04期 |
3 |
陈华根;倪辉;李利君;肖安风;苏文金;蔡慧农;;黑曲霉α-鼠李糖苷酶高产菌株的选育[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7期 |
4 |
李剑芳,王斌林,邬敏辰;黑曲霉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发酵工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年09期 |
5 |
张树飞;邬敏辰;盛金萍;朱劼;李剑芳;;酸性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
6 |
盛金萍;邬敏辰;张树飞;朱劼;李剑芳;;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的双重诱变育种[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12期 |
7 |
朱劼;邬敏辰;;黑曲霉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酶学特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02期 |
8 |
朱吉力,李剑芳,邬敏辰;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固态发酵工艺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
9 |
李剑芳;邬敏辰;夏文水;;黑曲霉酸性β-甘露聚糖酶曲盘发酵与粗酶性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1期 |
10 |
杨丹丹;钱志伟;陈茂彬;李锐利;方尚玲;;高糖化力菌种的筛选及诱变育种[J];中国酿造;2010年01期 |
11 |
王水顺,林进哲,张金玮,施巧琴,谢必峰;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1年06期 |
12 |
李剑芳;邬敏辰;夏文水;;黑曲霉酸性β-甘露聚糖酶的产酶条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04期 |
13 |
谷海先,王建;酿造工业用果胶酶、纤维素酶生产菌的选育研究[J];中国酿造;2004年01期 |
14 |
石彩蕊;王义强;陈介南;张伟涛;;产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育种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3期 |
15 |
汪世华,胡开辉;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及产酶条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6 |
李江华,邬敏辰,房峻,邬显章;黑曲霉固态发酵生产酸性β-甘露聚糖酶[J];生物技术;2002年01期 |
17 |
林树花;李高阳;谭欢;黄绿红;;果胶酶高产菌选育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年12期 |
18 |
黄光文;董清平;沈玉平;;甘薯生淀粉糖化酶菌株的分离与诱变育种[J];酿酒科技;2010年10期 |
19 |
杜国军;刘晓兰;郑喜群;;产果胶酶黑曲霉的筛选及诱变育种[J];农业与技术;2008年02期 |
20 |
孙俊良;李新华;梁新红;赵瑞香;;不同碳源对黑曲霉产糖化酶活力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