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法发酵生产L-精氨酸的研究
【摘要】:
本论文应用代谢控制发酵原理,系统地研究了L-精氨酸产生菌的选育、代谢流量分析以及摇瓶发酵条件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WY020为出发菌株,经化学和物理诱变处理,用精氨酸甲基酯(AE)、磺胺胍(SG)、D-精氨酸(D-Arg)、脯氨酸(Pro)及琥珀酸(Suc)为唯一碳源平板定向筛选,成功选育出一株L-精氨酸产生菌GUI089(AEr, SGr, Sucg, D-Argr, Pros)。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发酵90h,产酸可达19.27g/L。
建立并完善了谷氨酸棒杆菌GWY020及其2个逐步叠加不同遗传标记的突变株HUI821和GUI089合成L-精氨酸的中心代谢网络。分别测定了它们在特定培养时段(50~52h)L-精氨酸等代谢物的胞外浓度,由此计算这一时段这些代谢物在发酵液中积累(或消耗)的速率,分别作出这3株菌在拟稳态下的代谢流量分布图,进而研究育种过程中不同遗传标记的叠加对代谢网络中L-精氨酸合成流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遗传标记的引入使流量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节点处的流量分配朝着有利于L-精氨酸合成的方向改变。从代谢流量分析角度上,证明结构类似物抗性和敏感性突变是代谢流导向和设计育种的有效手段,代谢流量分析将成为设计育种的提供新思路。
对菌株GUI089进行了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的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30,玉米浆25,硫酸铵25,KH2PO41,MgSO4·7H2O 0.5,碳酸钙20,pH7.0,同时确定装液量25mL/250mL;最佳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99.11,(NH4)2SO4 37.63,玉米浆20.90,KH2PO4 1.5,MgSO4·7H2O 0.6,生物素80μg/L,CaCO3 25;摇瓶发酵最佳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H7.2,种龄为18h,接种量8%,装液量为15mL/250mL,往复式摇床30℃培养,摇床转速100次/min,发酵周期90h。优化后最终产酸可达21.70g/L。结合菌株GUI089发酵过程曲线,对发酵过程进行了补加一些营养源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恰当的方式补加葡萄糖、谷氨酸和氨水,L-精氨酸产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对谷氨酸棒杆菌GUI089代谢网络和发酵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适量的氨基酸、有机酸和维生素等对L-精氨酸发酵进行代谢调控。结果发现大部分添加物对L-精氨酸的积累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L-谷氨酸、L-亮氨酸、L-天冬氨酸、L-缬氨酸、L-精氨酸、草酸、丙二酸、琥珀酸、烟酸、维生素B6、叶酸和硫胺素等添加物对菌株GUI089合成L-精氨酸明显有促进作用,添加后最大产酸量比不添加任何物质提高10%左右。添加蛋白胨和牛肉膏等会导致产酸降低,而添加SDS、氯霉素、豆饼水解液和酵母膏等对产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基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和稳定剂植酸钠均会抑制菌体生长并导致产酸下降。从代谢层面上分析,这些添加物除了促进菌体自身生长,同时防止了菌体对各添加物的过量合成,强化菌株GUI089合成L-精氨酸的代谢途径。
|
|
|
|
1 |
刘凤英;翁连进;杨欣;甘林火;;硝酸银沉淀L-精氨酸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9年02期 |
2 |
翁连进,杨欣,王士斌,甘林火,邹建辉;苯甲醛反应沉淀分离L-精氨酸[J];过程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
3 |
孙永波;李滨;高晓霞;马荣花;王萍;张慧民;周建波;于素芹;;L-精氨酸对41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通讯;1999年05期 |
4 |
李建沅;姜建阳;宋春阳;;精氨酸在猪生产中的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16年01期 |
5 |
周明;申书婷;;L-精氨酸对动物生殖机能的作用[J];饲料与畜牧;2013年10期 |
6 |
赵艳平;李建喜;瞿明仁;;精氨酸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2012年S1期 |
7 |
袁文金,吴红云;L-精氨酸的血管效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年02期 |
8 |
;常见饲料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J];饲料博览;2003年04期 |
9 |
李金贵;精氨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2000年11期 |
10 |
王桂兰;李志鸿;李青;;从工业废皮中提皮取L—精氨酸[J];皮革科技;1988年03期 |
11 |
王霞,陶文沂,孙志浩,许正宏;L-精氨酸发酵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0年04期 |
12 |
周立;胡慧颖;丰赛飞;刘楚;朱凯杰;肖忠良;于冬宏;曹忠;;L-精氨酸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J];化学传感器;2019年03期 |
13 |
姚舒洋;张毅;;精氨酸剥夺疗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21年01期 |
14 |
王哲;周岩民;;L-精氨酸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生产工艺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14年13期 |
15 |
王琤韡;瞿明仁;游金明;叶帅;丁君辉;;仔猪的精氨酸研究与应用进展[J];饲料工业;2010年08期 |
16 |
朱进伟;张伟国;;L-精氨酸发酵代谢调控的初步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7期 |
17 |
张雪莹;;精氨酸在机体创伤修复中的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
18 |
韩媛媛,翁连进,郭旭;L-精氨酸在几种常见碱液中的稳定性研究[J];化工科技;2005年03期 |
19 |
汪仕良;精氨酸与烧伤修复[J];中华烧伤杂志;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