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

梁晓辉  
【摘要】: 竹黄是我国民间药用真菌,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竹红菌素。本文筛选到一株产竹红菌素的竹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鉴定,然后围绕其色素组成成分鉴定、固态发酵产色素条件和产色素的生理特征展开了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果: 1)采用PDA平板筛选到一株产竹红菌素的竹黄菌株,命名为SUPER-H168。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菌株隶属于竹黄属(Shiraia)。rDNA聚类分析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已经提交的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1%(18S rDNA)和88%(ITS-5.8S rDNA)。在无性世代的菌丝上发现了较小的分生孢子器(3~5μm×10~20μm)和分生孢子(一般1μm),之前的文献中未曾有报道。对发酵菌丝的组成成分研究表明,其营养组分与子座差异较大,但竹红菌素含量接近。 2)利用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竹黄菌株SUPER-H168固态条件下所产的色素进行了分离,发现固态发酵条件下所获得的色素有6个主要组分,采用NMR(1H NMR及13C NMR)及质谱法对其中的4种组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4种组分分别为竹红菌甲素(HA)、竹红菌乙素(HB)、竹红菌丙素(HC)和痂囊腔菌素C(EC)。其中EC为首次从竹黄中分离到。 3)竹黄菌株SUPER-H168生长需要较充足的营养条件,在营养贫乏的固态基质(如米糠、甘蔗渣、锯末、竹屑、秸秆、橘皮和玉米芯等)上几乎不生长。色素产生需要合适的基质,主要是淀粉含量高的一些谷物(如大米、小米、小麦、黑米、玉米、高粱和荞麦等)及某些副产品(如麸皮)。利用大豆及豆粕作为基质时,菌体生长良好,但无色素生成。色素的产生与基质的淀粉/蛋白比值(S/P)有很大关系,只有当S/P大于1.4时才会产生色素。此外,色素各组分百分含量还受到发酵基质的影响,其中HA是色素的主要组分(通常超过40%),以小米和高粱为基质时菌株不产HB。研究表明,发酵基质中淀粉酶活力和蛋白酶活力均比较低。淀粉酶活力和还原糖含量变化非常一致,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反映菌体量的变化。但两种酶与菌体产色素无直接关系。 4)以玉米渣作为固态发酵基质,采用250 mL三角瓶进行固态发酵实验。首先通过单因素法对固态基质产色素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然后通过响应面设计对培养基进一步优化,最后获得的优化培养基为:玉米渣(粒径1.0~1.2 mm)25 g、麸皮5 g、初始含水量50%、初始pH 7.0,NaNO3 0.261 g、ZnSO4·7H2O 0.054 g、葡萄糖1.5 g,培养温度30℃,相对湿度为80%~90%,发酵周期18 d。在此条件下色素产量为14.08 mg/g干基,约为优化前的2倍。实验还发现氮源的种类和添加量对色素的产生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无机氮源中的NaNO3及有机氮源中的牛肉膏、酵母膏有利于色素的产生,而无机氮源中的尿素和某些铵盐((NH4)2SO4、NH4Cl和NH4NO3等)及有机氮源中蛋白胨对色素的合成具有强烈抑制作用。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合成也有一定影响:Zn2+、Na+及K+利于色素产生,Mn2+则有抑制作用。根据固态发酵过程数据,构建了菌体生长、色素合成和底物(残糖)消耗动力学模型。 5)采用液态发酵的方法,对菌体产色素过程中的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菌体在产色素时氧化水平较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这表明菌体在产色素时受到了色素的氧化胁迫作用。总抗氧化力变化比较小,说明菌体启动了抗氧化机制维持了胞内及胞外氧化/还原水平的平衡。研究发现,在发酵24 h左右加入终浓度40μmol/L的过氧化氢可以促进色素的产生,一定强度的光照(40μE/m2/s)也可以促进平板培养和液态发酵条件下色素的合成。上述结果说明色素对菌体的氧化胁迫作用可促进色素的分泌,属于一种正反馈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芦国营,张朝晖,洪伟杰;固态发酵生产木质素酶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5年10期
2 胡加付;李农昌;樊美珍;李增智;;白僵菌固态发酵试验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6期
3 王东新,胡永钢,王金英,张生万;白酒中固态发酵酒的鉴别及含量的测定[J];酿酒科技;2005年02期
4 孙森;宋俊梅;张长山;;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04期
5 戴超;冷云伟;宗雯雯;;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8年02期
6 戴超;冷云伟;;影响固态发酵的因素及控制策略[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8年05期
7 夏永军;李炜疆;许赣荣;;樟芝固态发酵产品活性代谢产物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年08期
8 杨玉书;;由一个试验联想到固态发酵与界面作用[J];黑龙江发酵;1978年03期
9 夏建桥;旋转圆盘式固态发酵机的研究设计[J];商业科技开发;1996年02期
10 吴大治,张礼星,徐柔,章克昌;固态发酵生产细菌α-淀粉酶[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1 邓静,吴华昌;α-淀粉酶固态发酵的研究[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2 张怡,杨天雪,秦旌,房诗宏;废次烟草作为载体在固态发酵体系中的综合利用[J];烟草科技;2000年07期
13 徐福建,陈洪章,李佐虎;固态发酵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2年03期
14 李增波,薛泉宏,梁军锋;利用放线菌固态发酵生产农用抗生素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15 胡伟;谭显东;王君君;羊依金;罗明江;张伟;;黑曲霉固态发酵三七渣产淀粉酶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07期
16 戚以政;影响固态发酵速率的因素及其动力学[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5年01期
17 刘波;曾丽萍;邬应龙;;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生淀粉酶培养基的优化[J];食品科学;2014年07期
18 路秀玲,赵树欣;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9 李宗菊,强莉坤;白鳞粗柄鹅膏菌丝的固态发酵[J];微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20 周晓兰,黄维锦,施巧琴,郑毅;大米淀粉渣固态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研究[J];福建轻纺;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丽丽;卢玲妃;章银军;汪钊;;黑曲霉固态发酵产果胶裂解酶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皮雄娥;李孝辉;费笛波;;饲用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的研究[A];饲用酶制剂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朋朋;尹清强;王平;党晓伟;左瑞雨;常娟;;米曲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优化研究[A];饲料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C];2009年
4 李思聪;曹雪莲;宋勇;盛琴;潘康成;;固态发酵豆渣菌种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A];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利用固态发酵技术提高肉鸡饲料消化率[A];首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8年
6 赵凤敏;李树君;方宪法;杨延辰;杨炳南;刘期成;;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工艺[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游金明;瞿明仁;黎观红;王自蕊;宋小珍;潘珂;;菜粕固态发酵处理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肝脏和甲状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园;陆文清;;发酵条件对固态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凤敏;李树君;方宪法;杨延辰;杨炳南;刘期成;;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工艺[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刘震;张微微;张永根;;固态发酵马铃薯渣生产反刍动物饲料条件的筛选[A];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江辉;基于近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技术的固态发酵过程检测研究及应用[D];江苏大学;2013年
2 李建华;多功能纯种固态发酵设备及其喷雾接种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王春林;α-半乳糖苷酶固态发酵中试技术参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王瑞明;燃料乙醇固态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2年
5 孙舒扬;大曲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固态发酵表达酯合成脂肪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6 魏培莲;土曲霉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的关键技术和新工艺探索[D];浙江大学;2007年
7 夏永军;樟芝菌发酵生产Antrodins等活性产物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8 梁晓辉;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小果;压力脉动周期刺激对固态发酵微生物信息传递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2 陈云;红曲霉固态发酵及形态解析[D];天津科技大学;2003年
3 鲁利平;红曲菌9901固态发酵抗高浓度甘油抑制机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4 陶然;纤维素类底物固态发酵反应模式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孙若芸;深黄被孢霉固态发酵生产油脂的工艺参数及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谢爱娣;利用农副产品红酵母固态发酵生产增色饲料的研究与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闫亚婷;固态发酵玉米条件的优化及营养物质变化的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雪峰;混菌固态发酵生产菜籽肽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9 乔琳;蜂花粉固态发酵营养强化剂的研制[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朋朋;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固态发酵生产优质蛋白原料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陆文清博士;固态发酵饲用酶的工艺要点分析[N];中国畜牧报;2002年
2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程劲松;判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技术依据[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姜新宇;沱牌联合中科院组建固态发酵研究院[N];华夏酒报;2009年
4 马艳红;功能性红曲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提高[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中国传统生物技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实际问题[N];四川科技报;2000年
6 章 文;四种知名白酒获“纯粮固态发酵”标志[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洪章 彭小伟;生物过程工程与发酵工业(下)[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陆文清;回态发酏饲用酶的工艺要点分析[N];中国畜牧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何定明;“饲用复合酶高产菌种固态发酵中试与规模化生产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10 汪社锋;《全国白酒行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的发布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N];经理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