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黏附派伊尔结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摘要】:
派伊尔结(Peyer’s patch,PP)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部位,是乳酸菌进入肠黏膜免疫诱导部位的主要通道。本课题研究乳酸菌表面性质和黏附黏液、PP性能的关系,不同黏附性能的乳酸菌和强黏附菌株(三种状态:活、紫外灭活和热灭活)的免疫调节作用,强黏附菌株的抗感染作用和调节PP基因表达的作用。这些研究有助于阐明乳酸菌调节黏膜免疫机制,也将为乳酸菌免疫调节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先用大鼠黏液、小鼠PP为黏附基质,研究23株细菌的黏附性,结果显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Fn008、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Fn037、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为强黏附菌株。利用细菌黏附正十六烷、水接触角法测定细菌表面疏水性,结果表明,23株细菌的表面疏水性与黏附性没有相关性。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分析乳酸菌细胞表面凝集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3株的细菌凝集性与其黏附性没有相关性。利用细菌表面疏水性、表面电荷和液体表面张力计算细菌表面自由能,结果表明22株乳酸菌的表面自由能与其黏附PP性呈负相关。
为了研究乳酸菌黏附PP能力与免疫调节的关系,分别给小鼠连续3天灌胃四株黏附PP能力不同的乳酸菌(LGG、Fn008、Fn022和Fn036)以及Salmonella,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其基因IL-12表达能力、腹腔和派伊尔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GF-β,IL-17)、黏膜免疫指标sIgA、免疫相关基因(CD80,Mfge8,CXCL13和CD79a)及细菌易位,结果表明:乳酸菌(LGG、Fn008、Fn022和Fn036)黏附派伊尔结能力与其增强PP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产生sIgA能力呈正相关;乳酸菌(LGG、Fn008、Fn022和Fn036)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特异基因(CD80和Mfge8)和B细胞趋化因子CXCL13表达上调,同时可抑制B细胞特异性基因CD79a表达,这种作用依赖于其黏附PP的能力;乳酸菌和Salmonella都诱导了Th1免疫;乳酸菌Fn008、Fn022、LGG和Fn036没有破坏肠道黏膜屏障,而Salmonella却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细菌显著易位。
为了研究乳酸菌Fn008经过不同处理后黏附PP能力与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关系,分别给小鼠灌胃活菌Fn008 (V-Fn008)、紫外灭活菌Fn008 (UV-Fn008)、热灭活菌Fn008 (HK-Fn008)、Fn008+Salmonella和Salmonella,连续3天,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其基因IL-12表达能力、腹腔和派伊尔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GF-β,IL-17)、黏膜免疫指标sIgA、免疫相关基因(CD80,Mfge8,CXCL13和CD79a)及细菌易位,结果表明:V-Fn008、UV-Fn008和HK-Fn008黏附PP的能力与其增强PP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产生sIgA的能力呈正相关。V-Fn008、UV-Fn008和HK-Fn008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特异基因(CD80和Mfge8)和B细胞趋化因子CXCL13表达,同时可抑制B细胞特异性基因CD79a表达,这种作用依赖于其黏附派伊尔结的能力。口服V-Fn008、UV-Fn008和HK-Fn008都诱导了Th1细胞免疫,且UV-Fn008和HK-Fn008诱导的Th1免疫反应弱于V-Fn008;活菌Fn008能抑制Salmonell引起的细菌易位;
利用On-tools分析口服乳酸菌Fn008小鼠空肠派伊尔结显著改变的基因,研究相关的显著性通路,结果表明,口服乳酸菌Fn008引起空肠派伊尔结内的响应基因主要与免疫、黏膜屏障和其它通路(肌动蛋白骨架的调节和自然杀伤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通路有关。采用定量PCR结果表明,乳酸菌(LGG、Fn008、Fn022、Fn036、UV-Fn008和HK-Fn008)可诱导派伊尔结黏着斑通路中Itgb1、lamaα3和Thbs2三个基因表达上调,这种作用依赖于其黏附派伊尔结的能力;乳杆菌Fn008通过使黏着斑中的基因FAK表达下调,而上调Itgb1、lamaα3、Itgb4、Thbs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易位。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特定乳酸菌主要通过表面自由能介导的作用力黏附PP,其黏附PP性与其增强派伊尔结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诱导sIgA产生的能力呈正相关;乳酸菌可诱导派伊尔结黏着斑通路中Itgb1、lamaα3和Thbs2三个基因表达上调、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特异基因CD80和Mfge8表达上调,同时可抑制B细胞特异性基因CD79a表达,这种作用依赖于其黏附派伊尔结的能力;乳杆菌Fn008通过使黏着斑中的基因FAK表达下调,而上调Itgb1、Itgb4、lamaα3、Thbs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易位。
|
|
|
|
1 |
孙进;乐国伟;王乃富;施用晖;;小鼠小肠派伊尔结巨噬细胞吸附乳杆菌的研究[J];现代免疫学;2006年06期 |
2 |
吕晓英,张朝武;乳酸杆菌及双歧菌基因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近况[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03期 |
3 |
周婷婷;孙进;乐国伟;常桂芳;施用晖;;乳酸菌黏附小鼠派伊尔结及影响因子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2期 |
4 |
顾笑梅,王富生,孔健,马桂荣;乳酸菌Z_(222)产胞外多糖(EPSⅠ)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06期 |
5 |
徐义刚;崔丽春;;乳酸菌作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的研究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1期 |
6 |
张士青;顾欣;;市售酸奶中所含乳酸菌体外分解草酸能力的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S1期 |
7 |
刘畅;郭晓奎;;乳酸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年04期 |
8 |
张筠,刘宁,孟祥晨;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学活性[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4期 |
9 |
张秀丽,张杰,廖兴广,张濛,高葆真;活性乳酸菌制品中乳酸菌计数条件的优化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10 |
柳翰凌;康小红;胡新宇;刘卫星;;乳酸菌对胆固醇脱除作用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01期 |
11 |
;食用含有乳酸菌的食品可治疗过敏性鼻炎[J];求医问药;2009年06期 |
12 |
徐晶雪;邹积宏;袁杰利;;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
13 |
甄丽;陈琳;彭虹旎;吕左航;王增元;孔垂彬;;4株乳酸菌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年05期 |
14 |
王曦;许晓燕;余梦瑶;江南;杨志荣;罗霞;;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10年09期 |
15 |
杜芳;杨金生;杨桂连;王春凤;;乳酸菌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1年05期 |
16 |
巩东辉;李晓峰;杨宝君;李春霞;;两株乳酸菌的分离及发酵性能研究[J];中国药业;2007年07期 |
17 |
张书文;孟和毕力格;吕加平;;乳酸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概况[J];中国乳品工业;2008年04期 |
18 |
陈霞;乌日娜;孟和;张和平;;乳酸菌耐酸机理[J];中国乳品工业;2008年03期 |
19 |
孙立国;魏华;庞小燕;赵立平;;ICR小鼠肠道中乳酸菌组成的克隆文库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4期 |
20 |
佚名;;喝酸奶防鼻炎[J];半月选读;2009年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