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动力下水生植物群落底泥磷素迁移特征
【摘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众多,拥有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651个,占全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60%。大量研究表明,浅水湖泊沉积物易受波浪和湖流的共同作用而频繁发生再悬浮-沉降的交替过程,造成上覆水中污染物浓度突然上升。同时,水生植物是湖泊生物圈层中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在营养盐的循环、迁移和归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水动力作用下水生植物对沉积物磷素环境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沉积物再悬浮装置模拟研究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的抑制以及对磷素的环境效应。室内模拟采用一种自行研制的串联圆筒式的再悬浮模拟装置,设计在0.2~0.5 N.m"2的切应力和60~1800s的振荡持续时间条件下,对太湖沉积物类原状样本的再悬浮特征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从引起沉积物再悬浮的水动力学机制出发,构建水体底部切应力水平和作用时间与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的定量关系,并揭示沉积物—水界面底泥再悬浮过程中磷素的释放特征。
本文实验重点根据太湖水生植物种群分布特征,选择伊乐藻和芦苇两种太湖水生植物优势种,分别作为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代表,并通过水培试验,每种水生植物设置不同种群密度的三种对照(伊乐藻覆盖度90%、60%、30%,芦苇种植密度150棵/m2、80棵/m2、50棵/m2),包括无植物在内,共设置七组对照,研究不同水生植被种群密度对沉积物再悬浮及上覆水中磷素含量的影响。
实验研究发现,悬浮物浓度随扰动时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切应力的逐渐增大,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有植物对照的SPM浓度随时间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无植物对照。太湖悬浮物静沉降特征显示,沉积物被扰动后SPM的静沉降过程总体上呈现前期快速下降、中期缓慢下降和后期基本稳定三个阶段。相对于无植物对照,有植物对照的缓慢下降过程的持续时间有所缩短,基本在5h浓度即达到稳定。
在沉积物再悬浮和沉降随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植物种群密度对悬浮物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伊乐藻覆盖度的不断增加,各切应力对应的上覆水中SPM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切应力增加,上覆水中SPM浓度随水生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幅度逐渐增大;并且挺水植物芦苇对沉积物再悬浮较强的抑制作用强于沉水植物伊乐藻。水生植物对SPM浓度垂向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对SPM浓度的垂向分布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生植物的存在干扰了外力扰动产生的能量向下传递,使得上覆水SPM浓度降低并趋于均化。随着外力扰动的进一步增强,各种对照情况的垂向梯度均不明显。
总磷、磷酸盐、BAP三种形态磷素在有无植物对照的条件下,其浓度与切应力和外力扰动时间的关联不大。对比各形态磷素浓度可知,上覆水总磷浓度显著高于磷酸盐,BAP浓度亦普遍高于磷酸盐。BAP与磷酸盐的比值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切应力增加而增大。
|
|
|
|
1 |
潘攀;刘德启;李海青;张莉;姜凡;;藻类打捞对水体营养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果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
2 |
张鑫珩;单晓昌;王月萍;吴天福;郭祥融;;太湖综合治理方案探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9年11期 |
3 |
戴树桂,王菊先,饶欣;~(14)C-生物碱在模拟水环境中暴露行为的研究[J];环境科学;1989年06期 |
4 |
周帆,龚辉;兼性氧化塘积泥量预测模式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0年02期 |
5 |
;生物清除污河床底泥里PCBs[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0年02期 |
6 |
周孝德,韩世平,陈惠君;环境因素对滇池底泥磷吸附的影响[J];水利学报;1998年S1期 |
7 |
李剑超,褚君达,丰华丽;河流底泥冲刷悬浮对水质影响途径的实验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
8 |
李剑超,王培英,谭远友,胡仁志;污染底泥及其间隙水分层特性的模拟实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5期 |
9 |
刘彩娥,丁振华,胡雄星,汤庆合,程金平,王文华;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J];地球与环境;2004年Z1期 |
10 |
蒋雅莉;程光磊;杨菊;程温莹;罗丽;万新南;;岷江成都段底泥中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多元素同时测定及趋势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1期 |
11 |
郭丽;惠亚梅;郑明辉;刘文彬;张庆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土壤及底泥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J];环境化学;2007年02期 |
12 |
王英;陈晓斌;丛春林;;MAE/GC—MS测定底泥中PCBs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7期 |
13 |
汪玉娟;吕文英;刘国光;黄锦勇;;河流底泥中六价铬释放规律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14 |
张静;张维佳;李大鹏;;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对磷吸附性能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13期 |
15 |
梁启斌;邓志华;崔亚伟;;环保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年12期 |
16 |
方宇翘,姚振淮,孙为民,漆德瑶;城市河流中底泥再悬浮释放重金属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
17 |
裘祖楠,方宇翘,张仲燕,姚振淮,漆德瑶;苏州河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和释放能力的关系[J];环境科学研究;1989年01期 |
18 |
郭明新,林玉环;用中华圆田螺作为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指示生物[J];环境与开发;1997年02期 |
19 |
刘健,滕华妹,徐文霞;重力型芯型底泥采样器的基本结构与使用方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年03期 |
20 |
朱利中,mail.hz.zj.cn,徐霞,mail.hz.zj.cn,胡松,mail.hz.zj.cn,邹忠利,mail.hz.zj.cn,鲍卫民,mail.hz.zj.cn,陈宝梁,mail.hz.zj.cn;西湖底泥对水中苯胺、苯酚的吸附性能及机理[J];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
|